[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邵师傅

  □丁庆伟
  邵师傅,虽名不见经传,在镇上,却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不管你身世何等煊赫,头颅何等高昂,身躯何等挺拔,只要坐在他的工作椅上,都要向他低头弯腰。你一定要问,这人究竟有何德何能?无他,仅靠一把推剪而已。
  邵师傅的理发屋蜷缩在两处大屋的中间,只有一扇木门、一扇钢窗。门一侧的墙上挂着一块表面涂有白漆的小木板。年岁一长,不少漆已斑驳脱落,露出木质本色,只有黑漆“理发”二字依然醒目。屋内的陈设十分简单,一把生铁铸造的老式理发椅,对面墙上是一面明亮的大镜子,镜子下方有一块横放着的木板,上面摆放着理发工具。木板下吊着一条状如搓澡巾一样的牛皮带子,这是邵师傅用来磨刮刀的。北墙处摆放着两张长椅,上面堆放着《参考消息》《青年文摘》等报刊杂志,以备等候的客人打发无聊时间。
  常来的人都习惯了邵师傅的节奏,慢慢享受着等待中的小憩。我最惬意于刮脸环节,相信来这里的人都有同感。随着“来,躺下”,邵师傅转动发椅后背转轴,你会应声舒适地躺下,双眼微闭,在稍稍担心中享受着理发环节里最舒服的时刻。
  邵师傅会先用圆头毛刷沾满肥皂水,轻轻地涂擦在顾客的额头、两颊、嘴巴周围。对胡须稠密者,他会用热水浸湿毛巾,覆盖在嘴巴上,让胡须变软,方便操作。然后三指捏住刮刀,指节、手腕、臂膀一齐发力,由额头入刀,依次经过眼皮、鼻梁、两鬓、嘴巴、耳廓、耳道口,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当刮刀走到眼皮时,你能从刀子行进中,感受到邵师傅的沉稳、自信与谨慎,在刀尖上跳舞的恐惧感也就渐渐消退。刮完耳廓边沿,就到了最激动人心的刮耳道口时刻——刮刀尖在耳道口旋转一周,只听“吱”的一声,那声音像锋利的镰刀遇到挺拔新鲜的麦秸发出的声音,特别清晰。你那紧张的心顿时松弛,同时立刻感到耳聪目明了。
  “走好,再来。”
  “下一个,来。”
  没有过多的言语,没有过多的热情,这就是邵师傅。
  按理说,理发屋如同酒馆饭馆,是一个三教九流聚在一起讨论八卦之地。可邵师傅却是“另类”,他既不去探听邻里间的鸡毛蒜皮,也不会好奇社会上的奇闻轶事,更不会充当“小广播”,播报人人乐道的花边新闻。在这里,屋内飘荡着风清气正的推剪声,留下的是一地的头发渣,送给你的是一身轻松和舒畅。
  离开乡镇后,每次理发,我都会有一份期盼、一份失落、一份漠然——我想念邵师傅和他的手艺。
  多年来,邵师傅专心精耕于小小的理发屋,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也没有刻意地装饰,为何人们会念念不忘?各行各业的从业者们或许能从中学到点什么吧。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