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味
□宋晓华
过去,在农村有很多村民会把下饭用的菜称为“盐味”。顾名思义,菜只要有盐,咸就行。一年四季,饭桌上的菜主要以咸菜为主,青菜都是应季的,如果碰巧来了客人,就会再加点鸡蛋、豆腐什么的,鱼肉只有过年过节时才能见着。
在我的家乡,“盐味”的主力军一般是用蔓菁(又称“辣疙瘩”)腌制。秋天蔓菁收获后,家家户户洗涮好咸菜缸,然后找一个晴朗的天气,将蔓菁洗净晾干,挑出大一点的剖开备用。烧一大锅开水,放入粗盐化开,开水凉透后,连同准备好的蔓菁一起倒入缸内,封好口。大约一个月后就可以食用,一个缸一般能盛上百斤咸菜,一家人可以断断续续吃上一整年。
那时候,住校生每周日离家时的标配是一个包袱皮,一个大罐头瓶子——包袱皮用来装煎饼,罐头瓶子用来盛咸菜,且一带就是一个星期的。学生带的咸菜,也是五花八门。一般人家,从缸里捞出两个辣疙瘩,切一切就直接带着;讲究一点的用油炒一炒;条件好点的则会加上点肉丝。也有连咸菜也吃不上的,直接把盐碾细,在锅里炒一炒,纯粹带点“盐味”。
后来,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饭桌出现了食用酱,颜色黑乎乎的,形状像块软面团,应该是豆制品,另外还有豆腐乳、干咸鱼等,也都是以咸为主。在这些“盐味”中,自然是以咸鱼最受欢迎,也最为金贵。咸鱼都不大,一般在十厘米左右,干巴巴的,用少量的油煎熟后,鱼身颜色金黄,味道咸香,非常下饭。当时有一种咸鱼,头部有两颗白色的、绿豆粒大小的小硬骨,一不小心就会硌到牙齿,但我仍然不会放过,先小心翼翼地把小硬骨弄出来,再美滋滋地把鱼头吃掉,并美其名曰:吃骨补钙。实际上不过是因为家境不富裕,舍不得丢掉罢了。毕竟骨头也是荤菜——多少沾点肉味啊!
咸菜当然不仅仅是咸,它也是有香味的。记得吃咸菜最香的一次,是某天下了晚自习回到宿舍后,肚子“咕咕”作响,想吃点东西,可除了咸菜没有其他选择。于是,我倒上一缸白开水,吃一点咸菜,就一口开水……随着咸味淡去,一种菜蔬的清香慢慢溢满口腔……
如今,人们饭桌上的菜品丰富,鸡鸭鱼肉,尽可享用;式样也多,冷热荤素随意烹调,再也用不着顿顿就咸菜下饭了,因此也很少有人把菜品称为“盐味”。但于我而言,或许是咸菜自身的魅力,或许是儿时咸菜吃太多导致味觉有了记忆,亦或是心里不愿忘掉那一段岁月……总之,我还是会时不时地吃上一点咸菜。当然,这咸菜不是自己腌制的,而是从商店里买的。妻子把它用水泡一泡,去去盐,加上佐料再炒炒。这样炒出来的成品咸味自然淡了许多,可那股清香的滋味还在,依然是记忆深处的“盐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