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以“数”为翼,向“新”而行

青岛东昌纺机走好“专精特新”之路,以数字化转型催生纺织行业新质生产力


  东昌纺机不断加大创新研发力度,提升核心竞争力。
  □本报记者 梁玉鹏

  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小企业到国家纺织机械重点生产厂家,从生产传统纺织设备到设计、研发、生产高端智能纺织装备,位于西海岸新区隐珠街道的青岛东昌纺机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昌纺机”)自2002年成立以来,不断深耕纺机行业,全面提升核心创新能力,走出了一条备受业界瞩目的创新发展之路。近日,记者走进东昌纺机,探寻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密码。
  创新突围
  走好“专精特新”之路
  走进东昌纺机生产车间,眼前呈现出的是一片宽敞明亮、整洁有序的景象,工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这些都是我们公司生产的智能纺织机器人。相较于传统人工操作,智能纺织机器人能够克服生产环境、劳动强度和产品质量标准把控等各方面难题,为现代纺织行业提供智能制造支持。”青岛东昌纺机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程济波告诉记者,过去的纺织车间内温度、湿度较高,工人在这种环境中长时间工作会导致身体不适,这也导致企业招工困难。2019年开始,东昌纺机在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后,成立专家研发团队,利用软件和机械设备有机结合进行多次试验,逐一攻克遇到的难点问题,自主研发出了智能纺织机器人,填补了国内该技术领域的空白。“智能纺织机器人能够根据生产场景自动规划最优路径,可实现自动更换、搬运条筒,自动探伤及接线等功能,有效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约30%的生产成本,并使生产效率提高40%以上。”程济波说。
  多年来,东昌纺机始终坚持走“专、精、特、新”的道路,打造高附加值产品,随着对产品技术的不断创新,东昌纺机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不断提升。目前,企业拥有多项发明专利,产品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参与制定和修订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有10余项,与魏桥纺织集团、普美集团、德州恒丰集团、南宁锦虹集团等国内知名纺织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并建成了一批精品项目。企业先后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纺机协会理事单位、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
  精细管理
  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灵魂”。二十多年来,东昌纺机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信誉度。
  “原材料入库前,我们要求质检员严格检验,在源头上把好质量关,做到质量合格率100%;公司制定了严格的工艺标准,并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做好督导检查,确保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变形、不走样’;发货前,我们会对每一台设备进行检查测试;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质量问题,通过公司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可追溯到发生质量问题的具体环节,以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程济波介绍,公司研发生产的FA227智能梳棉机、FA228智能清梳联成套装备等高端装备,其核心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获得了山东省首台(套)技术装备荣誉称号,畅销国内外市场。
  在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东昌纺机探索数字化转型发展道路,自2012年起应用ERP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和MES车间生产管理系统,经过多年的优化,目前已完全实现生产车间的数字化,促进了公司内部的交流协作,提高了运营效率。“通过网络及软件管理系统,能够进行实时数据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优化产品和服务,增强市场竞争力。”程济波说。
  广引人才
  加快实现数字化转型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东昌纺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创新”的发展理念,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大力招引国内外高端人才。截至目前,公司拥有博士12名、硕士38名,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85%,中级及以上职称者占比70%。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等10余家院校开展了广泛的技术合作,打造集技术研究、成果孵化、资源整合等功能于一体的科研技术平台,进行成果转化8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增收15个百分点,推动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
  面对纺织行业的新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市场需求巨大波动的挑战,东昌纺机加速数字化转型,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自成立以来,我们积极响应国家智能制造总体要求,不断引进和培养人才,实现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化运营,研发出了智能纺织复合机器人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青岛东昌纺机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起强表示,接下来,东昌纺机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积极实现数字化转型,走好“专精特新”之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产品和经营理念蝶变升级,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为西海岸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