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自贸片区、黄岛海关、山东港口青岛港携手深化联合创新,打造制度型开放示范样板
5年实践形成75项制度创新成果
□本报记者 刘腾
自2020年6月起,青岛自贸片区、黄岛海关、山东港口青岛港携手开展联合创新。五年来,区关港等各方紧密合作,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联合创新举措,累计实践形成了75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3项获省级及以上复制推广,为青岛自贸片区制度创新提供了动力引擎,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方跨界协同
破解发展难题
围绕解决贸易企业及港口遇到的各类问题,2020年6月,青岛自贸片区、黄岛海关、山东港口青岛港三方成立了区关港联合研究中心,并建立了联席会议机制。2021年2月,上海海事大学青岛研究院加入区关港联合研究中心,开创了“区关港学”联合创新新局面。五年来,各方跨界协同,破解发展难题,探索制度创新,推动企业制度性诉求得到有效解决。
经过五年的创新探索,区关港联合研究中心围绕打造口岸便利化营商环境、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提升港航综合服务能力等开展了系列创新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条贴近实际、务实有效的联合创新路径。
“每年初各方联合研究制定创新项目,年内共同推进突破。五年来累计实施了68项联合创新项目,推动跨境易货贸易、‘青威一港通’作业模式、前湾港区代码调整等一批创新事项落地见效,让企业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制度创新红利。”青岛自贸片区管委副主任隋斌介绍。
针对重点难点事项,通过创新实验室联合攻坚突破,先后授牌招商局国际码头公司、青岛港前港分公司、前湾集装箱码头公司、青岛港国际物流公司、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5家创新实验室,围绕“先期机检+直装直提”、进口矿产品“船铁直转”“无接触查检”等开展攻坚突破,并形成了创新成果。集中开展了国际船舶登记、国际船舶交易、提升RCEP服务能力等10余项课题研究,为深化政策研究、开展制度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三方纪委联合建立的协同联动监督机制,为深化制度创新提供了重要保障。
聚力制度改革
助企轻装前行
自成立之初,区关港联合研究中心就重视基础性制度改革。
依托口岸优势,聚焦货物“进、存、转、销”全流程,区关港联合研究中心探索基础性制度改革新路径,贡献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例如打造了以“先放后检”理念为代表的通关模式,将进口原油,以及铁矿、铜精矿等部分矿产品卸货、转运与实验室检测等环节从“串联”调整为“并联”,验放时长由2至3天缩减至半天,其中进口原油“先放后检”于2020年9月获海关总署以公告形式在全国复制推广。
五年创新探索中,区关港联合研究中心聚焦口岸进出口特点,推动大宗商品贸易便利化改革,将各项改革从“点上开花”到“串珠成链”,以系统集成性创新优势促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其中,围绕油品贸易,先后推出保税原油混兑调和、原油无储罐直接装卸国际中转、出口成品油“云计重”等系列创新举措,五年来黄岛口岸进口油品同比增长25%,位居国内港口前列。
以服务企业为根本宗旨,区关港联合研究中心改革创新更加贴近企业实际,致力于为企业降本减负,助力企业轻装前行。在高效通关方面,针对企业面临的物流环节多、成本高、疏运效率低等问题,先后推出进口大宗商品重量智慧鉴定、水水智能转关、企业自有罐式集装箱通关模式改革等创新举措,“关港通”“识易通”“温智行”等首创项目以科技手段赋能服务管理创新,企业获得感持续增强。
创新赋能助力
外贸增势强劲
开辟出有效的合作路径,就有利于形成好的创新成果。五年来,各方合作持续提质扩面,创新领域覆盖了口岸通关全链条、数字贸易生态和贸易新业态等各个方面。
在创新赋能下,青岛自贸片区外贸进出口总额先后突破了1000亿元、2000亿元大关。特别是2024年,出口额同比增长26%以上,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新三样”产品“走出去”势头更加迅猛,棉花、橡胶、原油等大宗商品贸易量持续保持高位。山东港口青岛港完成了前湾港区关区代码统一,实现了“一次通关,全港区通行”。
“2025年,希望各方在推动制度型开放上抓提升,争取在若干重点领域打造出制度型开放的示范样板,依托青岛自贸片区这个重要载体,形成青岛作为北方对外开放门户的亮点特色。在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上抓提升,聚力攻坚阻碍产业发展的制度性痛点、堵点,利用好综保区转型升级、西海岸国际能源自贸港建设契机,打造出在全国范围内更加具有青岛自贸特色的产业集群。在推动自贸联动创新上抓提升,为更大范围的自贸联动创新提供可借鉴的示范路径,探索形成更多国家、省推广的高质量制度创新成果。”西海岸新区工委副书记、青岛自贸片区管委主任高善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