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青岛自贸片区推动关港企数字化互通互联,助力口岸发展跑出“加速度”

以“数据跑路”代替“企业跑腿”

  □本报记者 刘腾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当前国际格局加速重构的背景下,自贸试验区的作用愈发凸显。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工作作出系统部署,规划未来五年的“施工图”,明确了下一步要探索的具体方向和重点任务。作为山东自贸试验区面积最大的片区,青岛自贸片区承担起更重的使命,也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意见》提出,要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增强服务贸易发展活力,支持数字贸易创新发展。
  近年来,青岛自贸片区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通过关港企数字化互通互联,助力口岸发展跑出“加速度”。
  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港区,散货海关查验放行已实现全程电子化,海关依托“关港通”散货智慧查验系统将放行信息直接推送给港口,并在港口生产作业系统中直接进行展示,大幅提高信息传递效率,节省企业人力和运行成本,并避免单据造假等监管风险。而在以往,散货海关查验放行后,需收货人或代理将查询到的海关“货物放行通知”以邮件方式发送给港口,港口再安排提货,效率低、风险高。
  “以前我们办理业务都是穿梭在港口和海关之间,查验和提货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拿着纸质单据来回跑,现在几分钟就可以轻松完成通关手续,效率提高了大约90%,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中国外运华中有限公司大宗商品事业部部门经理王阳军说。
  据悉,“关港通”散货智慧查验系统于去年7月上线,支持货主查验材料上传、海关线上审核及船船(铁)直转、随卸随混等业务线上申请审批,查验预约申请、集装箱调运、码头缴费等全套手续无纸化、数字化,构建起公开透明、高效快捷的查验模式。
  “通过‘关港通’,实现了口岸资源和码头生产资源信息化整合,现已建成普货、冷链、拼箱、散货4大智慧查验模块,打造了海关与港口共同的服务窗口,进一步提升了对企服务效能。”黄岛海关查检二处查检三科副科长张诚介绍。
  随着“关港通”数字化通道的开通,查验涉港口作业的11个环节优化至3个,查验通知同步推送码头,调箱过程中顺势完成机检审像、称重、辐射探测作业,实现无缝自动衔接;港口单票货物节省物流作业、缴费提离等办理时间6小时以上;AEO企业货物、鲜活易腐农产品平均调运时间节省约5小时,每年为企业节省费用约3500万元;预约、缴费等95%以上查验相关港口配套业务实现平台办理,青岛口岸获评十大海运口岸贸易营商环境测评第一名。
  货物周转效率更高,对外贸易活力更足。青岛自贸片区实施区关港联动机制,聚焦口岸便利化创新,推动关港企数字化互通互联,以“数据跑路”代替“企业跑腿”,实现口岸业务协同优化,有效提升海关监管服务质效与口岸通行效能,为青岛国际航运枢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下一步,青岛自贸片区将按照新要求、新部署,加快推动提质增效,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改革开放新高地。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