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自贸片区“闯创驿”科创园低效用地再开发案例入选“全国典型”
为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提供“自贸经验”
□本报记者 刘腾
近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第二批典型案例》。青岛自贸片区《“闯创驿”科创园低效用地再开发案例》凭借“开发建设、城市更新、园区运营”的制度创新做法,在众多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上榜,成为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典范。
作为青岛自贸片区低效用地盘活示范项目,“闯创驿”科创园总规划面积约368亩,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通过对26栋存量工业建筑改造利用,完成7.5万平方米空间再造。
项目区域为上世纪90年代初期建成的工业园区,建筑陈旧老化,配套设施缺失,属于典型的城中“老工业园区”,不再适应自贸背景下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亟须谋势而动,以盘活低效用地破解发展空间约束。项目通过功能重塑,打造集科创孵化、创意食堂、商务配套于一体的现代化创意社区,精准实现土地资源价值倍增和城市空间品质跃升。
青岛自贸片区先行先试,推进“闯创驿”空间盘活。规划审批方面,片区通过创新实施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免申即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告知承诺”等方式优化审批流程,如:项目内立体停车楼建设时采取规划审批告知承诺,在公示期结束后1个工作日内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采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免申即领”方式0.5个工作日即可发证,极大提高了审批效率。
土地供应方面,通过创新实施建设用地“双弹性管控”(规划弹性兼容,土地弹性供应、续期)、弹性年期供应等方式保障低效用地升级盘活,为“闯创驿”项目立体停车楼土地弹性年期供应提供政策支撑。
“闯创驿”深耕“土地开发整理、产业载体搭建推动区域高效盘活”,通过合理优化用地空间布局,将原本低效的物流、工业用地规划调整为商务商业、文化展示等功能,形成“一廊、一网、一心、四组团”空间格局,支撑航运、贸易、金融等产业耦合发展,实现了老旧工业园区“产业蝶变”。2023年以来,“闯创驿”累计落地项目303家,带动高质量就业超过5000人。
自然资源部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以来,青岛自贸片区高度重视,坚持将低效用地再开发作为破解土地盘活动力低、周期长、难度大等制约难题,实现土地高质量发展的总抓手,变“低效存量”为“高效增量”,为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提供了“自贸创新经验”。下一步工作中,片区将继续深化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推动更多类似“闯创驿”科创园这样的成功案例涌现,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