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西海岸新区两个生态保护修复案例入选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海洋方案工具包

为全球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区方案”

  □本报记者 李涛

  日前,在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特别会议“海平面上升和海岸带韧性联盟高峰会”上,以我国系列原创科技为支撑,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牵头、联合多国科研团队研发的全球海洋综合治理工具包——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海洋方案工具包(COAST)正式发布。该工具包将海洋大数据、先进的数值模型和人工智能技术以及能力建设密切衔接,为滨海城市的终端用户和决策者提供海洋灾害、生态健康、渔业资源、海洋教育等方面的可视化产品和服务。工具包收录了青岛西海岸新区两个生态保护修复案例,分别为唐岛湾海草床生态修复案例及灵山岛——负碳海岛案例。
  海草床作为沿海重要生境,具有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增加海洋碳汇、提升海岸带生态韧性以及推动滨海旅游发展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在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支持下,西海岸新区通过退养还海、改善栖息地环境、宣传引导等措施,实施海岸带综合治理,成功恢复唐岛湾306公顷鳗草海草床,成为山东省最大规模的海草床群落。唐岛湾海草床的恢复验证了“以自然恢复为主、以人工修复为辅”技术路径的可行性,尤其是在轻度退化区域的生态韧性重建中具有示范意义,彰显了海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潜力,为全球海洋城市提供了“人海和谐”的实践范本。
  灵山岛位于西海岸新区灵山湾东南部。近年来,灵山岛保护区通过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探索海岛碳减排实践路径。首先在减少碳排放源方面发力,通过严格控制燃油车辆数量、开展燃油车换新能源车的试点项目、安装太阳能路灯、推广光伏发电等方式,全年实现约436吨的碳减排。同时,保护区投资700万元建设“智慧灵山岛”生态管护信息平台和3个生态管理站,与区法院合作建立山东省首个岛屿环境资源巡回法庭,组建了68人的“生态护卫队”,建立了“保护区管护站+网格管护队+生态管护员”三级管护模式,为生态环境管理和碳减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OAST工具包聚焦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全球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系列海洋解决方案。“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通过总结和推广西海岸新区的生态保护修复案例,展示我国在应对海平面上升、提升海岸带韧性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和实践经验,为更多的海洋科技创新项目提供借鉴和参考。展望未来,“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将依托国际合作的广阔舞台,积极推动我国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国际化推广与传播。通过分享经验、交流技术、项目合作等方式,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可持续发展模式推广至其他国家和地区,为全球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助力全球海洋事业健康发展。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