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积分”撬动“大治理”
薛家岛街道华顶山路社区以“志愿者积分兑换”激活治理“一池春水”

▲华顶山路社区联合联建单位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华顶山路社区供图)
□本报记者 丁霞
今年以来,薛家岛街道华顶山路社区积极开展“志愿者积分兑换”活动,将党群力量深度融合,打造出充满活力与温度的社区治理新模式。“志愿者积分兑换”不仅激活了志愿服务的内生动力,更构建起多方协同、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积分制不是简单的奖励机制,而是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效化、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抓手。”华顶山路社区党委书记孙晓飞介绍,社区构建起“赋能—激励—可持续”支持体系,联合区综合行政执法局、青岛大学医疗集团西海岸第二医院等党建联建单位,针对应急救护、矛盾调解、社区治理等领域,开展系统性专业培训。今年上半年,累计举办6场专题培训,推动社区工作者社工证考取率提升至67%。同时,创新推行“1+1”师徒结对机制,由经验丰富的专业社工带领志愿者开展上门服务,在实践中提升服务精准度和专业性,为志愿服务注入持久动能。
特色志愿队伍培育是华顶山路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一大亮点。华顶山路社区立足居民多元需求,打造“银发先锋”老党员志愿队、“青春护航”青少年志愿队、“红色物业”联合志愿队三支特色志愿队伍,形成“分众化服务矩阵”。
由7名退休老党员组成的“银发先锋”志愿队,在“老党员赋能计划”培训中掌握了社区议事规则与矛盾调解技巧。队长高文良将“法律明白人”培训内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社区普法课”,带领队员开展5场防诈骗宣讲。在调解怡海苑小区居民管道漏水纠纷时,老党员国明章与专业社工共同制定“现场勘查—责任划分—情感疏导”三步调解法,成功化解持续半年的矛盾。
“青春护航”青少年志愿队展现出蓬勃朝气。社区联合凤凰岛中学开设“青少年志愿成长营”,通过“理论教学+实践带教”模式,为20余名中学生定制特色服务项目。14岁的李鹏飞在参加“致敬‘核武老人’魏世杰”活动后,主动参加爱国主义教育宣讲;学生张蔚林设计的“垃圾分类飞行盘”互动游戏,吸引50余户家庭参与。从被动参与到主动策划,青少年志愿者正成长为社区治理的新生力量。
“红色物业”联合志愿队搭建起服务居民的连心桥。社区联合专业社工,牵头物业公司、小区业委会定期召开协商议事会,针对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制定个性化服务清单。今年3月,社工接到昆泉星港小区独居老人求助后,立即协调物业志愿者上门检修电路,并联合薛家岛医院家庭医生团队定期上门为其进行查体。“社工派单—志愿者接单—居民评单”的闭环服务模式,已累计解决居民诉求23件,整改楼道堆物、绿化养护等问题30余处。
在积分机制创新上,华顶山路社区突破传统实物兑换模式,推出“志愿服务价值转化计划”。志愿者可凭积分兑换“社区治理议事权”,直接参与小区绿化改造等项目表决。“银发先锋”老党员志愿队队员张荣英用100积分兑换了声乐班课程,他感慨道:“积分让善意有了更有意义的回报,比物质奖励更让人有成就感。”
从专业赋能到特色服务,从积分激励到价值转化,华顶山路社区以“专业社工为支撑、特色队伍为载体、积分机制为纽带”,推动志愿服务从零散化走向系统化,从个体行动升级为党群联动。这一创新实践不仅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社区落地生根,激活社区治理“一池春水”,更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