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新区构建起梯次发展、布局合理的“1+3+2”现代技工教育体系
校企合作育人才,产教融合促发展

▲青岛市机械技术学校升级为高级技工学校。(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供图)
□本报记者张静
本报通讯员王怀志
近日,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批复,青岛市机械技术学校升级为青岛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这标志着新区正式构建起梯次发展、布局合理的“1+3+2”现代技工教育体系(即以青岛中德智能制造技师学院1所技师学院为引领,青岛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青岛市中企工业高级技工学校、青岛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等3所高级技工学校为骨干,青岛华文技工学校、青岛新兴电力技工学校等2所技工学校为基础),新区技工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截至目前,新区6所技工院校共有在校学生8100余名。
近年来,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紧扣产业升级需求,锚定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为技工院校发展绘制清晰路径。针对青岛市机械技术学校申报高级技工学校工作,该局组建专项服务团队,从专业规划、师资配备到实训基地建设,开展全流程政策指导,协助学校对标高级技工学校办学标准,逐条梳理提升方案,确保学校在办学规模、教学质量、产教融合等关键指标上达到省级标准要求。
以本次升级为契机,青岛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成功开设护理、幼儿教育、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与维修、计算机网络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等6个高级技工专业,精准培育高技能人才,进一步完善新区技工教育专业布局。学校将以此为新起点,聚焦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深化办学模式创新,扩大办学规模,强化内涵建设与专业竞争力,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打造新区技工教育新品牌。
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多维度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动海尔、京东方等高科技企业与青岛中德智能制造技师学院、青岛市中企工业高级技工学校等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累计为企业输送技能人才600余人;引导青岛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与青岛鸿正模具有限公司、青岛穗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开展数控模具加工专业校内联合育人培养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100余人;指导青岛华文技工学校牵头成立医药专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蓝色经济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共同体,与企业共建专业和实训室,企业定期派专家为学生授课并发放奖学金。截至目前,共有600余名学生、300余名企业职工通过产教融合共同体提升技能水平。
下一步,新区将紧密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引导技工院校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推动技工教育“产、教、评”一体化发展,为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