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口经济区深入推进“无异味园区2.0”建设工作,持续提升区域环境质量水平
逐绿而行,打造无异味园区
□本报记者董梅雪
为解决园区挥发性有机物和异味管控问题,自2023年以来,董家口经济区启动“无异味园区”建设工作,持续改善区域空气质量,2024年7月顺利通过国家、省、市专家验收,被省生态环境厅评为“2024年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改革创新案例”。
今年以来,董家口经济区启动“无异味园区2.0”建设工作,全面总结建设经验,深挖问题根源,突出加强“三率”(收集率、处理率、运行率)、低效治理设施、环境保护管理等重点治理,不断健全治理模式,持续巩固工作成果。
董家口经济区全面排查园区挥发性有机物和异味现状,对111项园区涉挥发性有机物和异味物料建立工作清单,实施动态管理。系统梳理126处园区涉挥发性有机物和异味产排污环节,同步建立起33份产排节点流程图。结合物料性质、治理设施效果和园区现状,确定了65处重点管控物料和重点管控部位。
深挖确定60余项治理设施运行、低效治理设施改造和环境管理等方面短板弱项,编制形成“一园一策”综合治理方案,通过周调度、月通报、不定期现场检查等方式,扎实推进问题综合整治,不断提高工作实效。
建设集监测、预警、溯源为一体的监控系统,优化布局网格化监测网络,实现园区挥发性有机物和异味因子全覆盖,有效提升空气溯源精度和追溯时效。贯通推进数字化信息平台与现场排查整治,建立起“人防+技防”环境监测治理模式。
结合园区企业整治效能和实际情况,建立“白名单”和“黑名单”管理制度,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大力帮助企业优化完善各类管理制度、操作规程30余份,有效帮助企业提升挥发性有机物和异味管理能力水平。
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解决企业资金投入难题,董家口经济区还安排专业人员与企业共同研究问题整改路径,指导企业申请大气污染防治补助资金。其中,通过政企对接、政策解读、项目谋划、申报指导等系列措施,有效帮助双星轮胎解决部分废气治理设施升级改造一次性投资大等问题,争取中央补助资金770余万元。
下一步,董家口经济区将深入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异味治理,定期开展“回头看”,确保从源头解决园区异味问题,持续提升区域环境质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