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这份消暑指南请趁“热”查收

专家:预防中暑从“衣食住行”做起

  □本报记者龚鹏
  
  进入7月份以来,西海岸新区迎来持续高温酷暑天气。烈日当头,人们走在大街上仿佛置身蒸笼,稍不注意就可能中暑。中暑看似小事,但若处理不当,可能危及生命。日前,记者采访了隐珠街道东楼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综合科负责人闫培磊,请他为市民带来一份“高温天气中如何科学防暑”指南,帮助大家在夏日里更好地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中暑,简单来说就是人体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失衡,导致身体‘过热’的一种急性疾病。”闫培磊介绍,中暑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其中,先兆中暑表现为大量出汗、口渴、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是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轻症中暑表现为体温升高(通常超过38℃),伴有面色潮红、心跳加快、恶心、呕吐等症状;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可能出现意识模糊、抽搐、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记者了解到,夏季中暑高发,主要与高温高湿、长时间暴晒、饮水不足、通风不良、过度劳累等因素有关。
  “气温高、湿度大,人体散热就困难,汗液蒸发会变慢,体温调节负担加重;在阳光下暴晒时间过长,紫外线强烈,容易导致体温升高;夏天出汗多,若不及时补水,容易导致脱水,影响身体散热;在密闭、闷热的环境中,空气流通差,热量难以散发;剧烈运动或长时间体力劳动,会使身体产热增加,若散热不及时,也易中暑。”闫培磊说。
  为预防中暑,闫培磊建议大家从“衣食住行”做起。
  在穿衣方面,他建议选择浅色、宽松、透气的衣物,避免穿深色、紧身、合成纤维的衣服。出门时最好戴遮阳帽、太阳镜,打遮阳伞,做好防晒措施。
  在饮食方面,闫培磊认为要多喝水,及时补充水分,避免感到口渴才喝水。“可以适量饮用淡盐水、绿豆汤、西瓜汁等,帮助补充流失的电解质。避免过量饮酒,因为酒精会加速脱水。”闫培磊补充道。同时,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黄瓜、西红柿、西瓜等,它们既能补充水分,又能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在居住环境方面,闫培磊认为保持室内通风很重要。他特别强调,要注意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中,以免身体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下降,同时要定期清洁空调滤网,保持空气清新。
  在出行方面,闫培磊表示要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外出。“如果必须外出,尽量选择在阴凉处行走,避免长时间暴晒。同时随身携带水壶,及时补充水分。”闫培磊说,对于户外工作者,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尽量避开高温时段,增加休息次数,穿着透气的工作服,佩戴防护装备。
  如果中暑,应立即采取措施。“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患者应迅速离开高温环境,到阴凉通风处休息,解开衣物,用湿毛巾擦拭身体,帮助散热。可以服用一些解暑药物,如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闫培磊介绍,如果症状较重,出现高热、意识模糊、抽搐等,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将患者送往医院救治。“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可以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患者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处,帮助降温。”闫培磊说道。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