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沉睡资源”变“增收活水”

六汪镇创新实施“清用管”三步工作法,激活乡村“三资”新动能

  □本报记者 梁玉鹏
  
  农村集体“三资”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持续深化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专项治理。今年以来,六汪镇围绕“清查彻底、盘活高效、监管长效”目标,创新实施“清用管”三步工作法,推动集体“三资”管理提质增效。截至目前,该镇已累计清收债权1148.52万元,化解存量债务417.71万元;通过青岛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完成资产资源交易9201.85万元,成交总额居全区首位,为乡村振兴筑牢“家底”。

  >>精准清查<<
  算清集体“明白账”

  “以前村里资产账目不透明,大家心里都没底。现在清查得明明白白,我们更放心了。”这是六汪镇村民对“三资”清查工作的直观感受。为摸清村集体家底,六汪镇构建“镇领导班子包片督导、经管部门专业指导、村干部一线落实”三级联动体系,统筹多部门力量,发动村“两委”干部、党员、村民代表自查自清,实行“周调度、月通报”。针对历史遗留问题,引入法律专项服务,依法提起诉讼50宗,涉及金额1860余万元,清收承包费333.02万元,有效扫清规范管理障碍。
  与此同时,六汪镇制定《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攻坚提质行动工作方案》,规范合同管理、资产处置等流程,重点整治口头协议、租期畸长等乱象。通过“五议一审两公开”程序,依规核销账实不符的债权、债务及固定资产233笔,金额达113.07万元;完成3779.79万元美丽乡村项目固定资产规范入账,赢得群众信任。
  六汪镇还创新“账目核查+实地勘测+群众走访”模式,对照八类集体财产清单开展拉网式排查。组织骨干深入田间地头精准勘测,建立“一地一档”动态台账;发动老干部、村民代表提供线索,累计排查经济合同3274份,发现问题合同679份,完成整改570份,实现清查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夯实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基础。

  >>高效盘活<<
  做活资源“效益账”

  “沉睡”的资源如何变“活钱”?六汪镇给出的答案是:拓宽渠道,让每一分集体资产都产生效益。该镇以西海岸新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为主阵地,制定《村级项目招标采购管理办法》,推动工程建设、资产处置等事项“应进必进”。依托“六统一”交易标准,2023年试点以来累计挂牌55笔、成交46笔,成功率达83.6%,实现企业需求与农村资源的高效对接。
  鲁山村1020亩闲置土地的“变形记”颇具代表性。这片曾因樱花园承包到期而荒草丛生的土地,通过新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仅19天便完成流转,引入康维特芸禾(山东)农业有限公司蓝莓种植项目。项目总投资1亿元,分三期开发,目前一期120亩已栽苗,达产后每年可带动村集体及村民增收超60万元,其中村集体年增收20余万元,5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采收期可吸纳千余名临时工。
  此外,六汪镇对闲置厂房、校舍等低效资产进行分类处置,经司法程序收回后挂牌租赁,7宗闲置厂房通过公开招租等方式盘活,成交239.29万元,溢价率54.59%;引导零散耕地、林地整合流转,33宗耕地、林地成交8913.64万元,吸引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开发。截至目前,全镇通过产权交易平台完成土地流转7910亩,带动22个村集体年增收超560万元。

  >>长效监管<<
  守好风险“安全账”

  “三资”管理既要“当下清”,更要“长久立”。六汪镇构建数字化、制度化、专业化监管体系,为集体资产装上“安全阀”。数字化管理方面,运用GIS测绘、卫星遥感技术,对集体不动产数字化描边上图,关联权属证书、合同等电子档案,构建动态更新的资产资源数据库与三维“数字云图”,汇交至区数字“三农”平台及市级大数据中心,实现“可视化、数字化”监管,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制度层面,六汪镇建立“监管-公开-问责”全链机制:整合多部门力量,聚焦村级工程、财政资金使用等领域,以区级提级抽查、村干部任期审计为重点,明确“小微权力”清单;通过微信群、公开栏及时公开“三务”,畅通监督渠道;配套责任追究制度,严肃追责违规用权行为。同时强化队伍建设,针对镇经管干部、村“两委”成员等开展财务管理、合同法规等差异化培训3期,覆盖240余人次;组建“流动教学团”下沉指导,培育村级“三资”管理“明白人”。
  从精准清查摸清家底,到高效盘活释放效益,再到长效监管防控风险,六汪镇以“清用管”三步工作法持续深化“三资”管理,让集体资产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随着更多“沉睡资源”被唤醒,这片土地正孕育着更丰硕的发展果实,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