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红石崖街道养老助餐服务实现“网络全域覆盖、运营智慧反哺、保障坚实兜底”三重保障

办好“食”事,托起“舌尖上”的幸福晚年


  ▲红石崖街道“助老送餐员”上门为老人送餐。
  临近中午,红石崖街道茂山路社区的小巷里,“助老送餐员”邵明伦的身影准时出现,他将热气腾腾的餐盒递到社区居民韩大爷手中,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瞬间绽开笑容。这份送到家门口的暖心餐,正是街道绘就养老助餐服务新图景的一个缩影。
  养老助餐服务既是老年人关心的“关键小事”,更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近年来,红石崖街道以“基层赋能”为引擎,不断延伸养老助餐服务网络,让每一位有需求的老人都能从助老餐中吃出“幸福的味道”。

  >>构建三级网络<<
  打通养老助餐“最后一米”

  红石崖街道以“中心+驿站”为骨架,打通养老助餐服务“神经末梢”。依托辖区内4个养老助餐中心与9个驿站,精心编织起“中心服务村居、中心辐射驿站、驿站辐射村居”的三级服务网络。对于基础设施尚未覆盖的社区,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联合社区党委因地制宜:遴选社区健康热心的在职干部担任专职“助老送餐员”,将热乎饭菜直接送至老人家中。这项“基层赋能”的关键一招,不仅成功延伸了养老服务网络,更彻底打通了助餐“最后一米”,赢得社区老人的交口称赞,这一经验做法也被省、市、区各级媒体广泛报道。

  >>创新经营模式<<
  “以商养善”实现良性反哺

  在红石崖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公益”与“市场”实现了同步发展与良性反哺。该中心采用“政府主导引领、企业参与经营”模式,引入瑞源集团中康爱邻里有限公司运营,内设助老大食堂、老年门诊等多个功能区。服务中心不仅为老人提供“四个优先”(做餐优先、就餐优先、打餐优先、结账优先),更创新建立“运营反哺机制”:食堂在保障老人用餐的同时,面向社区居民推出特色小炒服务,所得收益全部用于老人日常活动经费及困难老人走访慰问。这一“以商养善”的可持续模式,获得了市、区两级民政部门的高度评价。养老中心全年无休的坚守,也为老人们筑起了全天候守护的温馨港湾。

  >>加大资金投入<<
  兜底解决老人后顾之忧

  为切实做好市、区、街道三级老年人就餐补贴政策衔接,红石崖街道经过深入调研,以“个人出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筹资机制,出台《红石崖街道老年人就餐补贴工作办法》,对65周岁及以上的老人开展就餐补贴行动。叠加市级、区级财政补贴和农村消费引导补贴后,65-69周岁的老年人午餐自费5元;70-79周岁的老人午餐每月前11餐每餐自费1元,超出的每餐自费5元;80周岁及以上老人就餐费用全免,需个人支付的餐费由户籍所在的股份经济合作社进行补贴。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街道各经合社为此项兜底保障投入资金18.4万元,以政府、社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多方力量,稳稳托起老人们的幸福“食”光。
  饭菜的暖意通过上门服务精准传递,市场收益反哺让助老服务更可持续,社区集体力量成为可靠后盾,红石崖街道以“基层赋能”为杠杆,撬动养老助餐服务实现“网络全域覆盖、运营智慧反哺、保障坚实兜底”三重保障。这不仅是一张细密温情的助餐网络,更是一套融合政府引导、市场活力、社区力量与个人参与的基层治理和民生服务的创新样本,托起了辖区老年群体“舌尖上”的幸福晚年。 (杜飞桢 刁词颀 仪博文)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