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干事创业舞台大◆独当一面活力足◆为企解忧有一套
年轻力量与工商联双向奔赴,擦亮“企业娘家人”金字招牌

瞧!新区工商联的年轻人

  □本报记者 王雪 本报通讯员 牛京帅 葛彦君

  “工商联?这单位是干啥的?”不少人心里会有这样的疑问。有人觉得工商联是个开开会、发发文件的“清闲衙门”;有的人则压根不知道还有这么个单位。
  可这几年,西海岸新区工商联陆陆续续来了许多年轻人,和他们聊起心路历程,蛮有趣。
  瞧,不仅区工商联充满热情活力,原来的“毛头小伙”“青涩丫头”也变得成熟沉稳。是区工商联改变了这群年轻人,还是这帮“小年轻”让工商联焕了新颜?看完这几个人的故事,您心里大概就有谱了。

  >>“全能”乔雨<<
  解企业难题的“百事通”

  乔雨刚来那会儿,心里落差大着呢。
  国外名校毕业的银行精英,参加“优才计划”想干大事,结果同批的进了财政、发改这些部门,自己却一头扎进了工商联。看着厚厚的企业名单,她一身本事一时不知往哪使,有点懵。
  “小乔,发什么呆?喝茶。”同事递过热茶,“银行资源是你的‘武器’,咱这儿就是给企业搭桥的。”乔雨眼睛亮了。她把银行的“朋友圈”搬进来:金融沙龙开起来,企业代表和银行工作人员围坐一起谈融资;财税培训搞起来,专家教老板算明白账;哪家企业贷款卡壳,她拉着银行工作人员上门“会诊”。甚至在区工商联开展培训缺乏资金支持时,乔雨也能整合资源,对接银行请大咖,组织企业免费报名参加,为银企搭建起精准对接桥梁。
  渐渐地,“有事找乔雨”成了众多企业的共识。
  光解决“钱”的问题远远不够,乔雨明白,企业要想发展好,人才、技术、订单……不论哪个环节都很重要。有了之前的成功经验,她开始在全产业链上发力:招商引资跑起来,几个月就攒下40多个在谈项目、总投资30多亿元,其中6个过亿元大项目已落地,实现内资到账近亿元;招才引智架桥梁,利用留学经验当“红娘”,对接浙江大学、青岛滨海学院等高校,为企业精准输送人才、助力企业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破解技术难题;搭建平台拓市场,帮打不开产品销路的外贸企业搭上澳柯玛内销快车,运作中俄商贸出海活动,带企业赴京搞技术联姻、产业链融通……
  如今的乔雨,就像一根精准的“疏导管”,帮助众多企业疏通了发展堵点。

  >>“网红”王心宇<<
  把传统赛事玩出新花样

  王心宇来区工商联报到那天,对着同事来了一个深鞠躬,脆生生地喊:“学长好!学姐好!”一句话逗得满屋子哈哈大笑,活脱脱一个涉世未深的大学生。
  2024年底,科室里一半人突然被紧急抽调,年度重头戏“市长杯”创新创业大赛的筹备工作毫无预兆地落在了她的肩上。活动调度会上,领导问:“心宇,大赛筹备得怎么样了?”“没问题!”话一出口,她自己都吓了一跳。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深夜的办公室里,她挑灯夜战,电话打到耳朵发烫,可是企业报名的热情却不是很高。那些充满活力的小微企业、初创团队,总觉得这种“高大上”的赛事离自己太遥远。
  焦头烂额时,王心宇眼珠一转,要不试试架起手机当“主播”?镜头前,她一点儿不怵,举着报名表喊:“大伙儿别怕填错,就当写快递单,把公司最牛的项目写清楚,评委才好‘签收’!”带着点紧张的“大白话”和真诚,竟意外“圈粉”。报名企业数量噌噌涨,连意想不到的赞助商都主动找上门。大赛开幕那天,人声鼎沸。路演台上,创业者激情飞扬;台下,风投的目光锐利如鹰。在后台,王心宇紧紧攥着那支被焐热的翻页笔,直到指尖发白。当掌声如潮水般涌起,她才敢松开手,长长舒了口气。
  王心宇用一部手机和满脑袋的新点子,愣是把工商联的传统大赛玩出了新花样,引爆了企业参与的“流量潮”。

  >>“保姆”由一迪<<
  千方百计让商会“活起来”

  在区工商联,由一迪的身份很“混搭”。论资历,她是“老人儿”;论冲劲儿,她跟新人一样爱琢磨;新晋宝妈的身份,更让她把“家”的暖意带进工作。她负责联系65家商会、6000多家会员企业,成天琢磨:怎么让商会不“躺尸”,活起来?
  她先给商会搭“骨架”,琢磨出一套“西海岸经验”:新商会成立前,先看前景、摸人员底子;成立时,党支部同步建起来;年底考评,既看党建“硬指标”,更考服务“软实力”,干得好资源倾斜,后进的得“补课”。这套硬邦邦的机制像强健的筋骨,还真把不少半死不活的“僵尸商会”给盘活了,成了很多地方学习的样板。
  但由一迪心里透亮:光有骨架还不够,得有血肉,更得有温度。有次统计会员信息,她刚把通知发到群里,问题就接踵而至:“小由,账号和密码忘记了怎么办?”“身份信息填错了能改不?”当时,那种面对新事物的无措,像极了她深夜手忙脚乱查育儿攻略的窘迫。她立刻放下文件:“大家稍等,我录个视频!”随后,她对着电脑屏幕开始录视频,一步步地教大家怎样操作,并且放慢语速,像教自家老人用智能手机一样。几分钟后,由一迪录制的视频像一股暖流在商会群传开。
  这份源自“宝妈”本能的细心,浸润在她工作的方方面面。有人问记这么多东西累不累,她笑着晃晃印着女儿笑脸的手机壳:“照顾大家跟照顾小家一样,心里装着人,劲儿就使不完。”

  >>“大侠”杨雨墨<<
  服务企业是职责更是本分

  “工商联?没权没钱没人,办不成事,办成了也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杨雨墨刚来时常听到这话,也不由自主信了几成,一碰到事儿就恨不得开启“隐身模式”。但近两年她却成了“女侠客”,路见企业不平事,该出手时就出手,原则之内,责无旁贷。
  这“侠气”的觉醒,源于一次特别的党组会。企业家列席讨论“省民营企业百强”申报,一位企业负责人叹气道:“信用记录有点小问题,消除需要时间,评优怕是没戏了。”大家都沉默了,有人嘀咕“政策改不了”。这时,区工商联党组书记毕雷鸣沉稳拍板:“咱们能做到的,不遗余力;做不到的,向上争取。写清楚情况说明,问心无愧的事,不要怕担责。”
  这话像道闪电劈开杨雨墨心头的迷雾。写说明不难,难的是打破“怕担责”的枷锁。但真心为企业,合规合理,有何惧?她立刻牵头深入企业,字斟句酌起草说明。最终,企业成功入选。这一仗让她顿悟:在规则内为企业据理力争、主动担当,是职责,更是本分。
  从此,“杨大侠”剑锋所指,荆棘统统让路。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她发现许多“潜力股”连申报门槛都够不着。她带着团队钻进一家家小厂,梳理“成长地图”,缺啥补啥,手把手教。有家企业申报项目卡在某个环节,她一遍遍跑部门,递材料、摆数据,据理力争。“担责不是风险,是企业需要时我们敢站出来的底气。”杨雨墨眼神坚定,那个曾被调侃的新人,已蜕变成为企业仗义执言的护航者。
  杨雨墨用一股子较真儿的“侠义”劲儿,硬是把工商联“无权无钱”的短板,磨成了主动出击、为企业披荆斩棘的“利剑”。

  >>“犟驴”张永贤<<
  把企业诉求一办到底

  张永贤在区工商联有个外号——“犟驴”。刚开始很多人不理解他,觉得他做事一板一眼,就认死理儿,优点是倔,缺点是太倔。但两年多下来,大家改变了对他的印象。
  事情得从区工商联发起的政企交流平台“耦合汇”说起。为了解企业所思所盼,当时区工商联党组决定每周举办一期,结果引起了很大争论:每周一期,谁来办?谁能参加?谁来督导会上问题办理?经费谁出?
  结果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证明了这样一句话:“不敢”是成功的拦路虎,“去干”才是开启成功的钥匙。这项工作固然与很多同事的坚持有关,但也与张永贤的“倔”密不可分。
  两年来,他守着“耦合汇”,陪着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负责人坐在一块儿,碰撞火花,促成合作。难的不是办一两期,而是风雨无阻,每周常态化举办,到现在已经办了130多期。可企业家总是抛出各种各样的“难题”,他一一接招,默默坐角落,笔头“沙沙”响。做外贸的企业说“运费高不赚钱”,他记;做纺机的企业抱怨“招工难留人更难”,他记;连“园区道路一下雨就积水”这种小事,他也记。
  真正的考验在每期活动结束后,他的“犟”火力全开:这事归谁管?上次类似问题咋解决的?承诺的反馈日期到了没?他化身“人形追踪器”,不厌其烦地追着部门、追着联系人,非要个明确的说法和时限。下一期开场前,他必定庄重地翻开那本记载着一条条诉求的笔记本逐条查看,办结的打个勾,没办完的画个圈,换支红笔继续记。
  时间一长,企业都知道:在“犟驴”张永贤这儿,问题绝不会石沉大海。那个曾经默默记录但一张口就是大道理的张永贤,在无数次的诉求碰撞、纷争难解中,一遍遍地“捶打”现实,他依然“犟”,但更懂得在原则的航道里,找到务实的方向。
  当初的“倔男孩”,如今变成人见人信的“小男神”。

  青春作答:谁改变了谁?

  “躺又躺不平,卷又卷不动”,这话戳中不少体制内年轻人的心。
  这几个年轻人,谁没经历过迷茫?但当他们看到,商会动起来了,活起来了;那些“专精特新”的小苗子茁壮成长;银行的钱,真流进了急需的工厂;企业负责人愁容变笑脸,拍着胸脯说:“工商联是咱娘家人”。他们忽然就明白了这份工作的分量。他们服务的不是纸上的冰冷名字,而是一个个热气腾腾、拼劲儿十足的市场主体,是实打实的“自己人”。乔雨、王心宇、由一迪、杨雨墨、张永贤……他们不仅代表着区工商联的年轻人,也是西海岸新区无数扎根基层、服务企业的年轻干部的缩影。
  是工商联改变了他们,还是他们改变了工商联?
  答案就在眼前:
  工商联改变了他们:让他们从银行精英、职场新人、新晋宝妈,变成了更坚韧、更有同理心、更懂企业冷暖、更能扛事儿的服务者。这片土壤给了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也磨砺了他们的责任担当。
  他们改变了工商联:专业的金融活水,创新的传播能量,温暖的亲情网络,护航的担当之剑,庄严的承诺闭环。他们用各自的方式,撕掉了“清闲衙门”“不知干啥”的传统标签,让“企业娘家人”的口碑越来越响。
  如今,“耦合汇”成了响当当的品牌,获全国工商联相关负责人点赞;“双考双建一评比”成了商会规范化的好经验;一批批“专精特新”企业冒尖,数量冲上全市前列;多家商会捧回“全国四好”金字招牌……这些亮眼成绩,就是这群年轻人用汗水和韧劲儿,和工商联一起写下的“双向奔赴”的答卷。
  所以,工商联和这些年轻人,到底谁改变了谁?
  答案是:他们互相成就,共同改变。他们一起擦亮了“企业娘家人”的金字招牌,找到了挥洒青春、实现价值的广阔天地。这条服务企业的路,正因为这样的“双向改变”,才越走越宽,越走越亮堂。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