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雁”归巢,激活“一池春水”
张家楼街道实施“雏雁星火”计划,大力培育村级后备力量

▲村主任助理赵泽瀚通过镜头向网友介绍家乡。
(张家楼街道供图)
□本报记者 周莹
初秋午后,张家楼街道崔家滩村“95后”村主任助理崔铭磊熟门熟路地敲开村民王运暖家的门:“王大爷,最近身体怎么样?上次帮您申请的医疗补助办下来了,这几天就能到账。”崔铭磊一边说着,一边帮忙收拾院里的农具。这个刚大学毕业的青年,如今能准确说出全村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和村民们的急难愁盼,成了乡亲们交口称赞的“自家人”。崔铭磊的蜕变,正是张家楼街道实施“雏雁星火”计划,精准培育村级后备力量的生动缩影。
筑巢引凤
打好“乡情牌”破解人才回流难题
“在篝火晚会上,听着家乡的发展规划,和同龄人畅谈如何建设乡村,那种参与感和归属感特别强烈。”回村休假的大学生王林在参加完张家楼街道举办的归乡学子篝火联谊晚会后感慨道。这场别开生面的晚会,正是该街道以“乡情牌”为核心,实施“雏雁星火”计划的一个缩影。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面对村级后备力量储备难题,张家楼街道党工委深刻认识到,除了优厚的政策,更深层的是要唤起学子们对家乡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我们要让学子们看到,家乡不仅有浓浓的乡情,更有干事创业的广阔天地。”张家楼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周丹琳表示。
为此,张家楼街道构建起一套常态化与多样化并重的乡情联系机制。自学子们背上行囊、踏上求学之路的那一刻起,来自家乡的深切关怀便如影随形。每年举办的新大学生欢送会上,街道有关负责人亲自勉励并赠送一份满载期望的“开学礼”;组织开展实地观摩活动,让学子们亲眼见证画美达尼青岛市乡村振兴片区产业发展成果,在他们心中播下未来返乡的“种子”;一个名为“雁归张家楼”的微信群,则成了向在外学子日常推送家乡动态、政策资讯的“云端家园”,让分散在各地的学子时刻感受到家乡的发展脉搏。截至目前,该街道已成功回引11名优秀大学毕业生担任村主任助理。
人岗适配
精准对接让专业人才发挥最大价值
“如果发现有人溺水,我们首先要大声呼救,拨打急救电话,千万不要盲目下水……”在达尼村耕读学堂,村主任助理王晓辉正在为孩子们讲解防溺水知识。这堂生动实用的安全教育课,让在场的家长和孩子们都受益匪浅。“我是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村里的孩子们做点实事,感到特别有意义。”王晓辉告诉记者,这样的活动既发挥了她的专业特长,也让她快速融入了村里的工作。
为确保返乡学子才尽其用,张家楼街道坚持“以用为本、人岗相适”原则,建立完善的岗位匹配机制。通过专业评估、特长摸底、意向调研等方式,精准把握每个人的专业背景和能力特长,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教育学专业的开展儿童安全教育,医学专业的负责急救小课堂,法律专业的宣传反诈知识,让每位返乡学子都能最大程度发挥自身价值。
“我们不仅关注返乡学子能做什么,更注重他们擅长什么。”张家楼街道党建工作办公室主任马洪群表示:“通过精准的人岗匹配,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既激发了返乡学子的工作热情,又提升了服务群众的质效。这种双向奔赴的用才模式,既让人才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力量。”如今,11名返乡大学毕业生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他们发挥专业特长,在基层治理、产业发展、民生服务等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实战培育
“干中学”模式促快速成长蜕变
“李婶,您来看看这个镜头,把咱们微花园的美景都拍进去啦。”在寨里村,村主任助理赵泽瀚热情地拉着村民李可凤欣赏刚拍摄的视频。自打拍摄短视频以来,这个曾经腼腆的大学生已经和村民们打成了一片。“一开始只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没想到越拍越有兴趣。”赵泽瀚一边调试着稳定器一边感慨道,“通过镜头,我真正发现了家乡的美。更难得的是,在入户拍摄的过程中,我和乡亲们从陌生到熟悉,现在大家都愿意和我拉家常、提建议。”
张家楼街道创新推出的“楼里青锋”实战培育项目,让返乡学子在实际工作中快速成长。该项目通过3次头脑风暴明确方向,5次技能培训夯实基础,2次实地观摩开拓视野,最后以1场立项答辩开启实战。目前,11位村主任助理已分成2个小组,独立运营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账号,累计浏览量突破4万人次。“拍摄的过程就是最好的乡村调研。”赵泽瀚笑着说,“为了拍好一个镜头,得先了解背后的故事。比如拍知青大院,就得了解大泮村的文化;拍微花园,就得了解建设过程。这样一来二去,不仅掌握了拍摄技能,更对乡村有了深刻认识。”
实战培育项目负责人陈泓宇表示:“这种‘干中学’的模式,让学子们既提升了专业技能,又增进了与村民的感情,他们正在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新生力量。”如今,两个小组正在筹备更具挑战性的助农直播计划。“我们的账号还处于起步积累阶段。”赵泽瀚说,“但我们已经在积极筹备下一步的助农直播计划,希望将来能通过直播带货,帮助乡亲们把农产品卖出好价钱。”
随着“雏雁星火”计划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他们用青春书写着与家乡共同成长的故事,在这片热土上绽放着最美的芳华。从城市到乡村,从学子到村官,这些年轻人的归来,不仅改变了乡村的人才结构,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创新思维。张家楼街道的探索实践证明,以乡情为纽带,以平台为载体,以事业留人,才能真正破解乡村振兴的人才瓶颈,让青春在田野上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