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聚合力 幸福满“格”
大场镇创新实施“345”网格化工作模式,用精细服务绘就乡村善治新图景

网格员和志愿者开展入户走访,收集群众意见建议。 (大场镇供图)
□本报记者 徐丽
近年来,大场镇秉持“服务就是治理”工作理念,坚持党建引领,推进“网融格灵”试点建设,创新实施“345”网格化工作模式。该模式精准破解乡村网格“网眼”过大、条线割裂、治理低效等痛点,通过精细服务与系统治理的深度融合,成功探索出一条兼具实效与特色的乡村善治新路径,让基层治理效能在网格中提升、群众幸福感在服务中升级。
融合“三股力量”
挺起网格治理“主心骨”
网格治理的根基在“人”,大场镇从“力量整合”破题,通过“村级力量+现有力量+隐藏力量”三维联动,构建起坚实的网格组织架构,为乡村治理挺起“主心骨”。
村级力量是网格治理的“主力军”。大场镇以“政治素质硬、群众威信高、发展能力强”为标尺,选优配强网格队伍,同时深化“导师帮带+跟岗历练”培养模式,为村级党组织储备后备力量。村“两委”干部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常态化开展“入户听诉、接诉即办”,来自田间地头的诉求当场记录、即时办理,需多部门协调的问题迅速上报,让群众难题在“家门口”得到及时回应。
现有力量与隐藏力量则为治理工作注入多元活力。现有力量的优化,激活了基层治理“一盘棋”。大场镇整合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桑榆映霞志愿服务队”等资源,开展全方位业务培训,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让零散力量“攥指成拳”。隐藏力量的挖掘更为治理增添了“新活力”。通过推行“网格志愿服务”制度,动员年轻党员、退役军人等群体利用闲暇时间参与网格服务,对表现突出的人员动态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库。
推出“四项举措”
织密网格运行“体系网”
大场镇以“四项举措”为抓手,推动网格工作体系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升级。
科学划分网格是基础。大场镇按照“规模适度、界限清晰、方便管理、动态调整”原则,将全镇划分为259个网格,同步绘制网格划分示意图,明确每个网格的责任区域、责任人及对应职责,让“谁管哪片、哪片归谁”一目了然。
队伍培育是关键。围绕村级重点工作,针对网格难点问题,结合“干部包村联网、下沉一线责任制”,“手把手”指导网格力量在实践中练本领,让“新手”快上手、“熟手”提能力。
议事会制度打通“共商共治”渠道。由专业社工牵头,结合机关干部、村“两委”成员、“桑榆映霞志愿服务队”等力量开展入户走访,不定期组织开展议事会,形成“网格收集—共议研判—跟踪反馈”闭环处理机制。
德育积分机制树起“风向标”。制定科学的网格工作考核办法,建立“正负面清单”激励约束机制,将志愿服务、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事项纳入“德育积分”管理,配套积分超市兑换、优先评优等激励措施,构建起可量化、可积累、可兑现的实践闭环。
落实“五大职责”
答好网格服务“民生卷”
大场镇紧扣民生需求,明确网格员“五大职责”,将网格打造成贴近群众、响应诉求的“前哨”。
网格员以多角色定位,精准覆盖群众多元需求。作为“政策法规宣传员”,他们联合专业社工、“桑榆映霞志愿服务队”志愿者,通过入户讲解、田间地头答疑,把涉农补贴、医保社保等政策送到村民身边,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作为“村情民意收集员”,结合“百名干部进万家”工作,推动力量下沉一线,源头采集民生诉求,让为民服务更精准;作为“矛盾纠纷调解员”,实行“紧急事项即接即办、疑难事项联合研办、常规事项按标速办”,构建“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治理格局;作为“民生事项代办员”,推行上门服务,从证件代办到事务咨询,让村民少跑腿、好办事;作为“安全隐患排查员”,定期对辖区水域、“九小场所”等开展巡查,发现隐患立即上报、协同解决,用“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守护群众安全感。
如今的大场镇,网格“琐事”有人管、群众“心事”有人解,“345”网格化工作模式的实施,不仅破解了基层治理的难题,更让“服务”二字成为乡村善治的鲜明底色——在网格的精细服务中,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正稳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