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稳扎稳打有干头

04-05版:稳扎稳打有干头

06版:城事

07版:镇街

08版:逸文

青岛西海岸报      2024年02月19日     

2024年02月19日 08版:逸文

  □朱梅丽
  不知不觉,人生已经过了三十个“年”。有时突然会想:“年”到底是什么?
  民俗故事告诉我们,“年”是一个凶猛异常的怪兽,它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之夜爬上岸,吞噬牲畜、伤害人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烛火通明便可将其驱赶。于是,家家户户在除夕之夜守更待岁。千百年来,“年”成了一个节点,“过年”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习俗。再苦再累,挺过“年”关就好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年”会不能停,人心不能散……
  孩提时代,最喜欢过年了。家人忙碌一整年,在除夕这一天,一定会团聚。一个家族的人,在除夕这天晚上聚在一起,大人们谈话,小孩子玩闹。平日再多的恩怨磕绊,在除夕夜话时,也会一笑泯恩仇。小孩子觉察到大人们的和解,跑得更欢畅了……在远方上学的哥哥姐姐返乡,定会给小孩子带回新奇的玩意儿,许多南方水果便是从外地上学的哥哥姐姐那里第一次见识到。大人们还会给小孩子买新衣新鞋,男孩会有鞭炮,女孩有“滴滴金”。在我的老家,过年之前还要制作各种各样的炸货,可以一直吃到元宵节。记得母亲刚捞出来滚烫的丸子,我们伸手就放嘴里,母亲便会笑着嗔怪我们。
  小时候,过年也总是有雪,屋檐上挂着锋利的冰溜子,小孩子总喜欢用手掰下来。我们几个小伙伴还当过捣蛋鬼,拿着木棍走街串巷,把人家门楣上新贴的门笺戳下来,抠取喜欢的图案夹在书里。那时年纪小,觉得世界好大,可探索的乐趣好多……
  渐渐地,过年成了一个成年人必须参与的仪式。亲戚邻里之间见面要寒暄问候,逃不出在哪上班、有对象了吗、什么时候买房、生孩子、晋升等等,对不同的人回复同样的答案,让人感到疲惫,后来就逐渐不想社交了。如果结婚了,小两口还得商讨去哪方家过年。一桌又一桌的筵席,强颜欢笑,对于有的年轻人来说,是一种煎熬。人长大了,看什么都能一眼看透,很多乐趣也就消失了。
  过年时,每家每户还有一道必备的年夜饭:春晚。前几年,我的父辈们已经不爱看了,说春晚一点儿也不热闹,那时我还会反驳一下。现在,自己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屏幕里的新面孔再怎么卖力表演、抖包袱,我也笑不出来。其实,不是节目不好,是表演节目的人都更迭了,看节目的人却还停滞在过去,怀念旧人旧事,心里的“年”味儿还会再回来吗?
  仅仅三十载,我对于“年”的思考是浅薄的,在人生这场漫长的马拉松中,琐碎的生活周而复始,酸甜苦辣人皆有之,“年”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意义,本身就包含了对忙碌烦恼的解构和抵抗。它是一年的结束,也是一年的开始。
  我想,新的一“年”里,还会交织着生活的芬芳与失意,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