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户人的三件宝
□王义宽
享受着当下美满富足的生活的我,有闲情逸致时,总爱追忆过去的事情。20世纪60年代初期,是一个艰辛度荒的年代。回想当时,记忆犹新的是那些特别的物件,例如耳瓦儿、呱嗒儿和披包。
耳瓦儿
耳瓦儿是何许物件?其实它就是现在流行的用来防寒防噪音的耳罩的前身。
耳瓦儿的制作过程简单。取一张野兔或家兔的皮毛,裁剪下一块长约15厘米、宽约5厘米的长条,对折后用粗线缝合,就成了一条周身毛茸茸的长条,然后把两端对接成一个圆圈,一只耳瓦儿就做成了。如此这般再做一只,然后把两只耳瓦儿用约40厘米的细绳一头一只拴起来,就成了一副完整的耳瓦儿。
毛茸茸的耳瓦儿,戴在耳朵上遮蔽住大半个脸,看起来有点不雅观。因此,爱美的女人避而远之,年轻的小伙不屑一顾,只有那些上了年纪的庄稼汉和不大讲究丑俊的半大小子们,因它防寒护耳效果好而爱不释手。
那个年代,每到冬天,说是“寒风刺骨,地冻三尺”一点也不为过,有人被冻坏耳朵的事屡见不鲜。那些耍俏的年轻人耳朵冻得起了冻疮,可那些戴耳瓦儿的老少爷们儿却安然无恙。
耳瓦儿,多好啊!如果现在还有,我还会买来戴它。
呱嗒儿
呱嗒儿,是我们当地人对“呱嗒板儿”的简称。它可不是指文艺工作者们使用的道具,而是一种相当于现在的拖鞋的木底鞋。
呱嗒儿的制作过程也比较简单。找一块约2厘米厚的硬木板,在板子上按人脚的大小画出鞋底的轮廓,再用锯子切割下来,经修理后即成木质鞋底。然后,在鞋底前半部横着钉上一根较宽的布带或皮带作为鞋襻,一双惬意的呱嗒儿便做成了。
夏天的晚上,穿着呱嗒儿悠闲地到街上乘凉,嘴里还哼着小曲的人,绝对是一道扎眼的风景。在那个年代,人们没见过凉鞋,也不知拖鞋是何物,大都穿破旧的布鞋或光着脚过夏天。当听到那“呱嗒、呱嗒”的响声时,人们就会把目光投向穿呱嗒儿的人。然后,你效仿、我效仿、他效仿……渐渐地,穿呱嗒儿的人越来越多。炎热的夏夜,树上的蝉鸣声和街上的呱嗒儿声交织成悦耳的乡村小夜曲,给小小的山村带来无限生机。
我穿过呱嗒儿,至今没忘记那踩着它走道的乐趣。
披包
披包,顾名思义,就是披在身上的包袱。割上三尺白布(当时称“大洋布”),回家后把两边的破碎边缝一缝(锁边),再在平衡的两角之上缝上两根带子即成。
披包也是一件夏季服饰,它用料少、制作简单,作用却不小。在那贫穷的年代,人们舍不得用布票花钱去割布做夏衣,于是扯块白布披在身上度夏变成了不少人的选择。披包能防日晒,也能遮挡小雨,披在身上还很舒服,非常实用。
身着披包的大都是四十来岁的中年男子。那时,每到夏季,中年汉子们都是锄地除草的主力军。他们头戴苇笠、身着披包,在庄稼地里并排劳作,可谓是一道特殊的风景——开始是一字排开;后来有的在前有的在后,成了波浪形;再后来,中间的冲在前,两边的抛在后,又形成了人字形……远远望去,场面壮观。
披包给庄稼汉带来了极大乐趣。一阵风吹来,脊背上的披包飘了起来,庄稼汉们感到无比凉爽,大家你看我、我看他,感觉彼此就像《林海雪原》里身披斗篷的剿匪英雄,于是不由自主地哼起了不太标准的京剧《智取威虎山》的唱段来。
披包啊披包,你简单的不能再简单,可你的使用价值却是丰富的。
“庄户人三件宝,耳瓦儿、呱嗒儿和披包。”光阴荏苒,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可这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简单民谣之声却始终萦绕在我的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