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年
□张京会
在我的老家,“正月初三送年”是一项重要年俗,这意味着春节正式结束,新的一年真正开始。今天又是初三,清晨五点,鞭炮声便此起彼伏地响起。我躺在床上,听着熟悉的声响,想起了从前送年的一些场景。
天还没亮,母亲就在厨房里忙活开了。灶膛里的火苗欢快地跳跃着,映红了母亲粗糙的脸。她正在准备送年要用的供品:白面馒头要蒸得圆润饱满,顶上点着红点;猪肉要选最肥美的五花肉,煮得烂熟;鱼要整条煎得金黄,寓意年年有余。这些供品不仅要供奉祖先,还要款待即将离去的“年”。
父亲在院子里忙着摆放供桌。供桌要朝南,取“向阳”之意。桌上铺着红布,摆着香炉、烛台。父亲一丝不苟地调整着每样供品的位置,嘴里念念有词:“祖宗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供桌旁还放着一把扫帚,这是送年时必不可少的道具。
天色微明时,村里的鞭炮声渐渐密集起来。我跟着父亲来到村头的土地庙。庙前已经聚集了不少村民,大家都穿着新衣,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喜悦。庙里香火缭绕,供品摆得满满当当。村里的长辈点燃三炷香,带领大家向土地爷行礼。这是送年的第一个仪式,祈求土地爷保佑来年五谷丰登。
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了早饭。按照习俗,送年这天要吃饺子,寓意“更岁交子”。饺子馅里要包进一枚铜钱,谁吃到就预示着来年有好运。我小心翼翼地咬开每一个饺子,生怕错过那枚铜钱。突然,“咯噔”一声,牙齿碰到了硬物。我惊喜地叫起来:“我吃到了!”母亲笑着说:“看来今年你要走好运了。”
上午十点,送年的重头戏开始了。父亲手持扫帚,从堂屋开始,一边扫地一边念叨:“年啊年,你该走了,把晦气带走,把福气留下。”母亲跟在后面,用簸箕接着扫出来的垃圾。这是送年最重要的仪式,叫做“扫年”。据说,年是一种神灵,过年期间来到人间,带来喜庆,但也带来一些不好的东西。送年时要把这些不好的东西扫出去。
扫完屋子,还要扫院子。父亲特意在院子的角落留下一小堆垃圾,这是“留年根”,寓意年年有余。扫完地,父亲点燃一挂鞭炮,在院子里转圈。鞭炮声震耳欲聋,烟尘弥漫。这是“赶年”,用响声和烟尘把年送走。
中午,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但最引人注目的是那盘鱼。按照习俗,送年这天吃的鱼不能吃完,要留一些,寓意“年年有余”。母亲特意把鱼头和鱼尾留下,说这是“有头有尾”。
饭后,我跟着父亲去亲戚家串门。走在村中的小路上,随处可见送年的场景:这家在放鞭炮,那家在扫院子,还有人家在土地庙前烧纸钱。空气中弥漫着硫磺和香火的味道,这是送年特有的气息。
傍晚时分,送年的最后一个仪式开始了。母亲在供桌前摆上新的供品,点燃香烛。全家人依次行礼,感谢祖先的庇佑,祈求来年平安顺遂。父亲把供桌上的红布取下,这是“收年”,意味着送年仪式圆满结束。
送年之后,生活将回归平常。但那些温暖的记忆、美好的祝愿,将永远留在心中。正如母亲常说的:“年送走了,但年味还在。”这年味,是亲情的味道,是乡愁的味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味道。
送年之后,春天就要来了。田野里将泛起新绿,枝头将绽放新芽。新的一年,新的希望,正如这初春的生机,蓬勃而充满活力。让我们带着送年时的祝福,满怀信心地走向春天,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