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里的小广场
□赵婷婷
这是一个依山的村子。
村里的四百多户人家沿地势分布,在“东沟”与“西岭”之间,以东西夹滞、南北延展的布局,密布着整齐又崭新的民居。在村子中间偏南的位置,是一座祠堂。它原本是一排破败的小屋子,近几年,借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祠堂得以重建,昔日的“老破小”变成了由正房和东西厢房组成的大院落,大门漆朱,门上匾额写着“民俗文化馆”五个大字。正房里供着宗族先祖的画像,厢房里陈列着一些农耕时代的农具和生活器具。祠堂在每年过年期间开放几天,供村里人和返乡过年的族人祭拜寻根。
祠堂的旁边,开辟了一片千余平方米的水泥地小广场。广场北高南低,最北侧安装了一些公共体育设施,有单杠、仰卧起坐辅助器、肩背拉伸器等等。小孩子来这里,往往把仰卧起坐辅助器当滑梯滑;老人来这里,或坐着聊天,或聚在一起打牌。偶尔也会遇见锻炼的老人,带着一身矍铄,在各种设施前展露矫健身姿。曾有一位大爷,抓住单杠两侧立柱上的把手,连做十几个引体向上,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
夏天是小广场最热闹的时候。暑气蒸腾的时候,地里的活计并不多。当夜幕笼罩,白天的热气渐渐消退,小广场的路灯旁边,三三两两的村民逐渐聚拢,蟋蟀、蛾子、螳螂、“瞎闯子”到处乱跳乱飞,经常撞到人身上。
孩子们骑着滑板车或自行车,在广场上飞驰,即使满头大汗依然乐此不疲。广场上晒着麦子和玉米,夜晚都拢成堆,苫上油布,形成一个个天然的“路障”。孩子们骑车穿行其间,灵巧得像一只只鸟。
女人们穿着好看的衣服,跟着音箱里的流行歌曲,一支接一支地跳着广场舞。“怎么也飞不出/花花的世界/原来我是一只/酒醉的蝴蝶……”尽管已不再年轻,身材也不怎么纤细,她们依然踏着或流畅或笨拙的舞步,带着热烈奔放的精气神,将一身的炎热和疲惫抖落。
广场上最热闹的,是一群打锣鼓家什的汉子。他们以鼓为令,大锣、小锣、白镲、小镲按照各自的节奏敲响。锣鼓的节奏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但节奏会由缓入紧。起始节奏很慢,渐渐的,大家伙儿的手速越来越快,鼓点越来越密集。快到一定程度时,大锣“哐”地一声收尾,急促的鼓声锣声镲声全都戛然而止,现场突然间由闹入静,余味无穷。五个汉子,穿着简单的T恤,或站或坐,用全身的力气奏响夏日里的蓬勃之音。每一个夏天的夜晚,他们都聚集在这个广场上,带着热腾腾的劲头,把日子敲打得火星子四溅。
广场上有时还会有电影放映员来放映电影。暮色尚未合拢时,放映员就支起白色的幕布,调整好放映机的机位。天黑透以后,等到吃过晚饭的村民陆陆续续拿着板凳来到广场坐定后,电影就开始了。放映的影片有《红海行动》《焦裕禄》,也有《大圣归来》《哪吒闹海》,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片子。老人和孩子坐在幕布前,津津有味地看着电影,有不愿看的,三五成群坐在稍远的地方,聊着家长里短。
夏天的夜格外短暂,格外清爽。这样清且短的夜,却制造出了一年到头最热闹的光景。小小的村中广场,有人登台、有人献艺、有人唠嗑。整个夏天,我脚下的这方广场,炙热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