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醉美春光在山里
青岛西海岸报
2023年03月16日
2023年03月16日
04-05版:旅居西海岸·从春天出发
黄泥巷村春光如画。□记者 梁玉鹏 报道
杨家山里的樱桃花已大面积盛开。□记者 王培珂 摄
位于大下庄村的梧桐花开·农家小院。□记者 李涛 摄
农家小院的大馒头出锅啦!□记者 王培珂 摄
推窗见景宛若油画。□记者 李涛 摄
杨家山里田园会客厅。□记者 王培珂 摄
扫码看视频
新闻更精彩
编者按
相约时尚青岛,共享好客山东!2023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即将在青岛启幕。
近年来,西海岸新区充分发挥“滩岛湾相拥,山海城相连”文旅资源丰富的特色优势,大力实施全域文旅发展战略,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步伐,持续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不断涌现,文旅消费活力不断释放。为助推全域旅游提质升级,新区今年年初推出“旅居西海岸”主题活动,加快推动从“旅游目的地”向“旅居目的地”转变。
从金沙滩到唐岛湾,从灵山岛到藏马山,从杨家山里到北茶商街——一处处文旅地标、一幅幅田园风光,勾勒出四季皆景、五彩斑斓的大美西海岸。本报今起策划推出“旅居西海岸”融媒体报道,乘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的东风,循着春夏秋冬四季的脚步,带您深度打卡西海岸文旅地标,展示西海岸文旅产业发展成果。让我们从春天出发,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
□本报记者 李涛
驱车而行,一路蜿蜒,直至曲径通幽之处,满目繁花旖旎,青山远黛,豁然开朗,处处好春光。
在铁橛山、睡牛山、越界山的环抱下,小河流淌串起了黄泥巷、上沟、墩上、大下庄等8个自然村,当地人把这儿称为“杨家山里”。按照“田园景区化、景村一体化、文旅全域化”的理念,这里正在进行一场“记得住乡愁”的现代化探索,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入,让这片老区焕发出新的生机。
“田园,也可以是有品位的,我希望追求一种质朴的时尚。”寄居山水之间,青岛融源杨家山里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玉梅勾勒出心中的田园画卷。
购本土好物,赏特色文创
乡村田园搭上文旅快车
点一杯咖啡,坐在窗边看落英缤纷;煮一壶好茶,倚在围栏看山花烂漫。来到墩上村的田园会客厅,仿若徜徉在卞之琳笔下“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诗与远方里。
三月春暖,田园会客厅掩映在花海之中,布局现代、风格简约。吧台内,37岁的杨美娟正娴熟地为游客制作一杯拿铁咖啡。家就在村里的她,现在已经学会了插花、制作甜点等手艺,工作起来热情满满。“窗外就是青山绿水,满屋的花香让人心旷神怡,能在家门口工作,我感到非常幸福。”杨美娟说。
在这里,可以自制樱桃、杏子果酱,享用一杯被当地村民称之为“饽饽蒿”炒制的茵陈茶,也可以体验山脾气精酿啤酒等特色文创产品。展厅中,还有粉条、草编、全麦粉,均为本地优选,或由本土农产品加工而成。户外的农夫市集,每逢周末或节假日,附近村民都会带着自家的农副产品前来售卖,两个一堆、三个一攒,游人络绎。
“田园会客厅是集零售、餐饮、工作坊和主题活动于一体的复合体验空间,既能供应本地优选农产品与特色文创,又能提供休闲娱乐场地和质朴美味的餐饮。”青岛融源杨家山里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运营负责人张在福说,而今,这里已经成为游客与乡村发生互动的链接地。
乘坐田园小火车抵达上沟村的田园共创学堂,这里是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的窗口。
规划展厅是田园共创学堂的重头戏,它以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的全新视角格局,按照“田园共生”的思路全面展示了杨家山里多年来的发展脉络。从一幢建筑的改造到全体村民的动员,从原生自然资源到生活艺术美学的介入,记者看到,杨家山里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始终在不断平衡自然保护与乡村发展的矛盾。
沿着阶梯步入二楼的多功能厅,这里不仅可以举办会议、讲座、论坛,还可以举行婚礼仪式。与多功能厅相衔接的花园露台光照充足、视线开阔,在这里,可以来一份精致的下午茶,远离城市的喧嚣,尽享静谧人生。
“我们希望用文化去连接城市与乡村,用创新的方式去传承文化,发掘乡村田园的多元可能。”张在福说,“在田园共创学堂,我们能够看见杨家山里的过去,也会更加憧憬杨家山里的未来。”
住诗意乡村,尝山里味道
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织
木门铜锁、青瓦石墙,院外是景、院内是家。
“楼上是两个卧室,楼下是共享厨房和会议室,在这里举办家庭聚会或者公司团建都非常合适。”在黄泥巷的杨家山里院子旅居·壹号院民宿,之前在城里打工、而今回乡的金牌管家杨园园正在为即将入住的游客做介绍,“像这样的民宿,在黄泥巷还有两处,整个片区有22处。”
壹号院民宿将中式美学与现代生活方式完美融合,在继承中创新,保留了老房子的特点,又以现代化的手法加以演绎,有一种质朴的时尚。房屋外立面和本土民居风格基本一致,延续使用石墙、青瓦、木门。院内设计元素简洁,窗前一几两椅,窗外是一处小菜园。室内亲近自然的木色家具与屋顶,暖暖的奶油色墙面,还有精心布置的挂画与摆件,共同构成了一个“温暖的空间”。抬眼望去,便是远山如画,满眼繁花。
“既有乡土味,也有高品位。”张在福如此形容民宿的发展路径。
临近午时,大下庄村的梧桐花开·农家小院逐渐热闹起来。两棵梧桐树旁,一缕炊烟,一方土灶,一口铁锅,一把柴火,55岁的李廷芳正在蒸馒头,“马上就出锅了,在青山绿水间做饭真好,我现在一天拍两条抖音。”
“现在樱桃花开了,到我们这儿的游客越来越多,周末的时候更是络绎不绝,旺季的时候都要提前预订。”农家小院主理人鞠慧说,“大家都是奔着特色农产品过来的,我们这儿有山脾气精酿、红薯粉条、石磨面粉等‘山里好物’,很多顾客都是回头客。”
“在杨家山里,像这样的农家乐已经发展到了10余家。”张在福说,“下一步,我们还将创新客栈、露营、民俗等业态,努力让游客留下来。”
如何让游客留下来?铁山街道也在不断求索:实施雨污分流、弱电入地、村路升级,建设山里河两岸田园风光带,启动绿化、亮化、硬化工程,建设生态停车场、公共卫生间,打造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可推广复制的“全域治理模式”……通过一系列举措,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文旅服务功能。
如此一来,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织,杨家山里焕发出新的生机。步履所及,繁花、古树、石板路与民宿、游人、农家乐相映成趣,浑然天成,一步一景。
看原山原水,听红色故事
古老乡愁焕发时代新韵
走在黄泥巷村,低头是石板小巷,抬头是红瓦白墙,风雨的痕迹雕刻在村落的屋瓦之上。
村中的屋舍很多建于上世纪70年代,外墙上仍保留着那个年代最常见的标语及建房时间。如今,这些老屋都被完整保存了下来,成为“留住乡愁”的最好载体。
外观保持原汁原味,并不影响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58岁的杨玉梓在2021年翻建了房屋,从外观看,石墙红瓦,古朴自然,进得屋来,瓷砖铺地,厨房、卫生间、沐浴间一应俱全。
近年来,铁山街道坚持“微观提升各美其美”,研究制定宅基地翻建管理规定,对新建房屋的南屋、耳房的高度、宽度、建筑风格等,结合村庄实际,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精心编制《杨家山里田园综合体总体规划》《杨家山里村庄群规划(2020-2035)》,对产业发展、村庄布局、土地利用、生态建设和公共服务等五个方面做出长远规划,保留原山原水、原汁原味的农村风貌,建设“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美丽特色乡村集群,并使之与街道规划、村庄规划、农业结构调整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等相衔接、相呼应。
清幽古朴的村落也曾风云激荡。
这里是远近闻名的革命摇篮,被誉为当地的“陕甘宁”“小延安”。抗日战争时期,因为三山包围、易守难攻的地势,加上当地良好的群众基础,中共胶县工委、胶县特区委、胶南工委、诸胶县工委、珠山县委等5个县级党组织,以及青岛工委先后常驻或移驻杨家山里,形成了这一地区领导抗战的核心力量。走进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场馆内丰富的资料重现了这片红色土地上风起云涌的抗战故事。
“记住乡愁,才能具备活力与竞争力。这些传统村落融自然山水、民俗民风、建筑美学于一体,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和旅游等价值,这正是乡村旅游的魅力所在。”张在福说。
坚守这份本真,杨家山里以上沟、墩上、黄泥巷等自然村为核心区,主打采摘、民宿和餐饮,以大下庄为核心区建设齐长城下的美丽乡村,以东南崖为核心区建设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以后石沟为核心区打造乡村影视基地,红色文化游、生态观光游、影视主题游相互交织,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新名片。
漫步杨家山里,赏一场“记得住乡愁”的现代好春光,这才是向往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