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关注

02版:要闻

03版:关注

04版:最美四月天 乐游西海岸

05版:城事

06版:镇街

07版:健康

08版:公益广告

早识别早干预 守护“星星的孩子”

青岛西海岸报      2024年04月03日     

2024年04月03日 03版:关注

  □本报记者 李宛遥

  “孩子2岁了还不会说话,会不会是孤独症?”“孩子经常喜欢一个人玩耍,很少和同伴交流,会不会有问题?”“世界孤独症关注日”前夕,惠心千爱儿童发展研究中心邀请青大附院西海岸院区儿保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马良开直播进行科普,不少家长在线提出困惑。对此,马良建议,社交障碍、兴趣狭窄以及重复刻板的行为模式是判断孤独症患者的三个关键标准,若孩子存在此类症状,家长应及时关注并考虑就医,以便尽早进行专业干预治疗。
  不说话不等于孤独症
  马良的诊疗专业是孤独症谱系障碍和构音障碍、语言障碍诊疗,3月28日,他开直播为家长科普孤独症相关知识。不少家长在线提问,大部分都是因为孩子到了2岁以后,说话或者社交方面有障碍,担心孩子患上孤独症。
  对此,马良解释,不说话或少说话是孤独症的症状之一,但是孩子不说话并不一定与孤独症有关,可能是多种原因导致的,如听力问题、智力发育问题、语言发育障碍等。因此,家长应及时排查原因,进行早期干预。
  “我们在门诊遇到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他们虽然语言发展较慢,但理解能力正常,通常能够与父母及照料者建立良好依恋关系。”马良说,孤独症儿童则难以建立这样的关系,不能与同龄儿童正常玩耍,且往往伴随刻板、重复的行为。
  孤独症不再是罕见病
  “孤独症并非罕见病,发病率并不低。”马良告诉记者,目前,孤独症患者人数逐年攀升,由罕见病转变为多发症,从各国统计数据来看,孤独症的增势都很明显。
  据公开报道,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全世界大约每100名儿童中就有1人患孤独症。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制定了《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试行)》,指出我国儿童孤独症患病率约为7‰。
  “孤独症通常会延续至成年,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难以融入社会,所以也被称作‘星星的孩子’。”马良提醒,如果家长心有疑虑,要密切观察孩子的语言和沟通能力,注意力是否易分散、感官系统是否过度敏感、是否存在强迫行为以及对社交互动缺乏兴趣等,“当孩子对环境过于敏感、无法理解感情和标志性符号、存在语言和手势重复行为时,家长应引起警觉,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评估和指导。”
  孤独症并非都一个样
  “孤独症是一种谱系障碍,谱系二字说明了孤独症的多样性,我们一般按照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孤独症,因此每位孤独症患儿都有着各自的长处和挑战,他们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尽相同。”马良举例介绍,有的孤独症患儿会在特定领域有超越常人的表现,被称为高功能孤独症。
  “当发现孩子出现了孤独症的症状后,家长一定要及早干预,教育和行为训练是康复关键。”马良说,孤独症越早干预效果越好,尤其是3岁以前孩子大脑可塑性比较强,是干预的黄金期,如果能早期识别并及时干预,通过引导干预和康复训练,能帮助患儿提高社会适应性,更好地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