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吐下泻?警惕诺如病毒
专家提醒:保持手部卫生,如出现严重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青岛西海岸报
2024年04月03日
□本报记者龚鹏
春季是多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诺如病毒感染便是其中一种比较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它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感染后易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全球各地,尤其在学校、养老院和其他人群密集场所,诺如病毒都时常暴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那么,我们应如何有效防范诺如病毒呢?记者就此采访了西海岸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制科副主任医师朱科。
什么是诺如病毒?
据朱科介绍,诺如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病毒变异快、环境抵抗力强、感染剂量低,感染后潜伏期短、排毒时间长、免疫保护时间短,且传播途径多样、全人群普遍易感,因此,诺如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快速传播能力。
“诺如病毒为无包膜单股正链RNA病毒,极容易发生变异,每隔2到3年就有新的变异株出现,引起全球或区域性流行。”朱科说,诺如病毒的免疫保护力可持续6至24个月,即使先前感染过诺如病毒,同一个体仍可重复感染同一毒株或不同毒株的诺如病毒。另外,诺如病毒主要通过病人的粪便排出,也可通过呕吐物排出。病人在潜伏期即可排出诺如病毒,排毒高峰在发病后2至5天,持续约2至3周。
感染症状和传播途径是什么?
“诺如病毒的发病以轻症为主,起病突然(潜伏期较短,通常为12至48小时),最常见症状是腹泻和呕吐,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等,成人中腹泻更常见,儿童比成人更容易出现呕吐。”朱科表示,治疗主要以对症或支持治疗为主,目前尚无针对性特效药及疫苗,且极易出现反复感染。尽管诺如病毒感染主要表现为自限性疾病,但少数病例仍会发展成重症,甚至死亡。重症或死亡病例通常发生于高龄老人和低龄儿童。诺如病毒还存在一定比例的隐性感染。
朱科认为,诺如病毒的传播途径多样,容易在人群密集的环境中造成暴发,传播途径包括人传人、经食物和经水传播。人传人可通过粪口途径(包括摄入粪便或呕吐物产生的气溶胶)、或间接接触被排泄物污染的环境而传播。食源性传播是通过食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进行传播,污染环节可出现在感染诺如病毒的餐饮从业人员在备餐和供餐中污染食物,也可出现食物在生产、运输和分发过程中被含有诺如病毒的人类排泄物或其它物质(如水等)所污染,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和生食的蔬果类是引起暴发的常见食品。经水传播可由桶装水、市政供水、井水等其他饮用水源被污染所致。一起暴发中可能存在多种传播途径。因此,公众的预防意识和行动至关重要,提前预防是最重要也最经济有效的方式。
如何防范诺如病毒?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有效防范诺如病毒呢?
朱科认为,保持手部卫生尤为重要。他建议在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应按照7步洗手法正确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至少洗20秒,但需注意,含酒精消毒纸巾和免洗手消毒剂对诺如病毒无效,不能代替洗手。同时,还要注意饮食饮水卫生,不饮用生水,蔬菜瓜果要彻底洗净,烹饪食物要煮熟,特别是牡蛎和其他贝类海鲜类食品更要煮熟煮透后食用。
需要注意的是,病例应尽量居家隔离,避免传染他人。“诺如病毒感染者患病期至康复后3天内应尽量隔离,轻症患者可居家或在疫情发生机构就地隔离,重症患者需送医疗机构隔离治疗。”朱科提醒,在此期间患者应勤洗手,保持手部卫生,尽量不要和其他健康的家人等近距离接触,分开食宿,尤其不要做饭或照顾老人和幼儿。“除此之外,还要做好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对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环境和物品需要使用含氯制剂进行消毒。”朱科告诉记者,在清理受到呕吐物污染的物品时,应戴塑胶手套和口罩,避免直接接触污染物。
另外,朱科建议广大市民要保持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增强身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如出现严重的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要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