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到问题二手车,法院调解助维权
区法院成功调解一起二手车买卖纠纷,购车者成功退车并获赔偿
青岛西海岸报
2024年03月19日
□本报记者 李宛遥
近年来二手车市场蓬勃发展,在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购车选择的同时,二手车交易过程中也时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和纠纷。近日,黄岛区(西海岸新区)人民法院成功调解一起因二手车买卖引发的合同纠纷。
卖家隐瞒事故记录
买家退车成功维权
原告李某某于2023年1月支付88600元,购入一辆某品牌的二手车。然而,李某某在2023年6月对车辆进行例行保养时,意外地发现该车竟有重大事故维修记录,同时发现车辆里程表数据也被人为篡改过。面对这样的欺诈行为,李某某愤怒不已,随即以销售方欺诈为由,向法院提起了诉讼。
在诉讼中,李某某坚决要求被告某销售公司返还其购车款,并支付三倍赔偿金,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经过法院调解,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按照协议内容,原告李某某将车辆退还给销售公司,而销售公司则需返还李某某购车款,并额外支付一笔赔偿款。
二手车交易纠纷频现
消费者维权意识提高
区法院对近年来审结的二手车交易纠纷案件进行深入总结发现,相关案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首先,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购车纠纷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趋势。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购买二手车,虽然方便快捷,但也面临着信息不对称、售后服务难以保障等问题。一旦车辆出现质量问题或与销售描述不符,消费者往往难以维权,从而引发大量纠纷。
其次,在二手车交易过程中,部分销售方为了谋取利益,故意告知消费者车辆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车辆真实存在的问题,如事故车、泡水车等。这些行为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导致消费者在购车后车辆经常出现问题,给消费者带来损失。
最后,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当出现纠纷时,消费者往往不再选择沉默或妥协,而是积极寻求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他们往往以销售方存在欺诈情形为由,要求对方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这既体现了消费者对自身权益的重视,也反映了法律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加强。
法官提醒
买卖二手车,牢记这三点
汽车系价值较高的动产,交易中里程造假、隐瞒重大事故、伪造评估报告等消费欺诈情况频出,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不利于市场长远健康发展。法官提醒消费者和经营者:
①买卖二手车时,买卖双方应签订规范的购车合同,合同中应明确写明交易双方身份信息、登记车主信息、交易车辆详细状况、交易款支付方式、买卖双方权利义务等内容。
②销售者应对二手车的来源、行驶里程、维修记录、车况等进行核查、检测,例如表显里程容易被篡改,必要时应对车辆进行鉴定。购买方应当审慎验收车辆,不仅需要查验车辆外观,更应该对交易手续、检测报告、维保记录等予以查验,同时也要综合考虑车辆年限等因素,对轻微瑕疵给予一定的包容度,权衡利弊后做出是否购车的选择。
③交易过程需要保持审慎,购买方应主动要求销售方告知事故及维修情况,必要时,双方可委托第三方对车辆进行鉴定后再交易,并妥善保管交易凭证。交易完成后,应尽快办理车辆和车险的过户更名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