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村有好戏

04版:西海岸十年|筑梦

05版:城事

06版:镇街

07版:镇街

08版:教育

大村镇不断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延伸为民服务触角

细“治”入“微”,让幸福无微不至

青岛西海岸报      2024年06月20日     

2024年06月20日 06版:镇街

  □本报记者 梁玉鹏 本报通讯员 苗育凡

  为进一步优化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近年来,大村镇通过健全网格体系、创新治理模式、强化服务职能,以“微治理”全面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以小见大、无“微”不至,将为民服务的触角最大限度延伸到网格里每一个角落,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强化体系建设
  “微网格”服务“大社会”

  大村镇坚持党建引领,将镇内115个自然村科学划分为115个网格和291个微网格,将辖区人、事、物和片区纳入网格一体化管理,职责精准到人,形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的精细化管理网络,真正做到辖区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有效避免管理“真空”和盲区的出现。
  以精细化管理服务为目标,大村镇建立“1名网格长(自然村干部或村民小组长)+1名民情联络员(专兼职网格员)+N名职能人员(站所公职人员、村干部、民辅警、公益岗位等专业网格员)+X名志愿者(党员、市民、春雨公益组织等)”的“1+1+N+X”本土网格治理组团模式,建立专兼职网格员发现问题、专业网格员处置问题、专职网格员协调督导、各职能部门配合联动的格内快速反应机制,全面构建“一网治理”“微网通办”工作格局,加快推动基层党组织书记主责主抓,全体社区(村)干部为治理主体,专兼职网格员、公益岗位、民辅警等队伍共同参与的新型网格化工作体系建设。

  创新工作模式
  “微民情”筑牢“大治理”

  聚焦网格治理体系建设,大村镇推行“六微”工作法,通过设立“微”议站、健全“微”台账、绘制“微”地图、搜集“微”民情、做好“微”服务、提供“微”保障,推动网格化管理服务优化提升。
  通过组织网格力量扎实开展巡查走访,大村镇对村庄党员、退役军人、残疾人等群体开展“地毯式”摸排,形成工作台账,实时完善更新。
  同时,按照区域性、整体性、协同性原则,绘制大村镇网格地图,做到林田路井、河流沟壑、人房广场、各类人群等要素全部上图,根据人员类别、网格区域等定向开展服务。今年以来,大村镇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市民服务驿站先后开展“候鸟儿童知识竞赛”“暖阳市民进牡丹园”“退役军人春季运动会”等活动17次,将工作触角延伸至每家每户。
  为进一步加强网格阵地建设,大村镇打造自然村网格“微”议站,由民情联络员负责带队进行“田间座谈”“炕头拉呱”,一线收集村情民意,建立民生事件清单,定期召开“微”议站小组会,对民生诉求进行分析研判,明确责任人及办理时限,力争实现“民众诉求网格通办”。

  聚焦民生服务
  “微服务”做出“大文章”

  围绕为民办事精准度和满意度,大村镇积极构建基层治理“一张网”,做到服务群众“零距离”。
  完善党员参与机制。推动在职党员和“两代表一委员”下沉进村,鼓励支持离退休党员干部等参与网格建设,通过在“格”中实地走访,在“扶困、育小、助青、养老”等方面了解群众需求,推进党员亮身份、作承诺、当先锋,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注入强劲动力。
  发挥“网格吹哨、部门报到”响应机制。通过多渠道挖掘利用网格资源,联合民政、社保、司法等职能部门成立服务小组,建立网格群,开展政策宣传、民情民意征集、矛盾纠纷调解、环境整治等一系列便民服务工作,办好群众身边小事。今年以来,共收集问题70余件,启动“吹哨”60余次,部门报到率100%,解决率达91%。
  此外,今年以来,大村镇还组织退役军人、乡贤、公益组织等,深入网格为居民提供免费理发、义诊、普法宣传、文艺汇演等志愿服务40余次,有效增强网格活力,提升居民的归属感和网格凝聚力,实现服务功能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