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失能人员撑起“暖心伞”
新区深入开展长护险提质增效行动,打造长护险“西海岸样板”
青岛西海岸报
2024年02月07日
□本报记者 张静
本报通讯员 黄启昊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多病共存的失能老人需要生活照料及医疗护理,令不少家庭手足无措,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的出现为这些家庭打开了一扇希望之窗。
作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护险被称为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项社会保险之外的“第六险”。近年来,西海岸新区依托长护险国家试点制度优势,按照“政府搭台,机构唱戏”工作思路,大力实施长护险提质增效行动,充分发挥医保“支付杠杆”作用,切实减轻重度失能失智人员家庭经济负担,改善其生存质量,助力新区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城乡均等<<
做大长护险惠民“容量”
围绕“城镇提质、农村扩面”工作思路,区医保局稳步推进长护险城乡均等化进程,扩大长护险受益面。
新区17家基层公立医疗机构开通长期护理服务业务,借助其覆盖面全、医护资源丰富、便民等优势,进一步扩大长护险受益面,涌现出一批区域医养结合样板;发挥医保“支付杠杆”作用,吸引83家民营长护机构在新区注资运营,引导照护服务资源向农村、偏远地区发展,鼓励有能力的民营机构跨区域、跨乡镇开展护理服务,盘活医养、照护服务资源,构建康养产业新格局。
同时,区医保局还提高职工、居民长护险待遇,给予“专业医疗服务+生活照护服务”双重保障。参保职工发生的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为90%;参保居民发生的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一档缴费的居民报销比例为80%,二档缴费的居民报销比例为75%。生活照料费与个人照护需求评估等级挂钩,参保职工每月最高支付1500元,参保居民每月最高支付1050元。2023年,新区共支出长护险基金8890万元,减轻1万余名失能失智人员家庭负担和照护压力。
>>推行医养一体<<
做优长护险服务“质量”
随着长护险试点工作不断深入、范围逐步扩大,如何确保服务供给和服务质量能够跟上长护险的长远发展?
为此,新区坚持服务至上,建立“医养康护”相融合护理服务模式,依据参保人病情需求定制个性化服务,推出院护、家护两种服务套餐,除医疗服务外,还设置“25项医疗护理+17项生活照料+15项康复训练、辅具服务+3项其他服务”的个性化照护服务,有效破解失能失智人员照护难问题。
同时,率先实施“两院一体”互利机制,整合医疗机构医疗设备、医护服务等资源,挖掘养老机构基础设施、服务队伍等优势,推动医疗机构、养老机构业务互通、资源共享、深度融合,搭建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等一体化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另外,新区围绕组织管理、设施设备、服务质量、服务数量、改革创新等方面开展长期护理品牌建设,建立3000余人照护专业队伍,打造红石崖“红心服务队”、大村“康乃馨”、灵珠山“蓝丝带”等一批群众认可的“优品矩阵”,充分发挥品牌市场张力,引领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管办分离<<
做大长护险产业“总量”
护理服务行业作为长护险制度的重要参与方,西海岸对其实施了全流程服务监管,推动长护险平稳运行。
为实现管理“科学化”,新区合理布局长护险定点机构类型、数量和规模,科学推进定点机构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重点围绕30余项内容对长护服务机构进行“颗粒化”管理;坚持“培育优质,淘汰劣质”,依据协议管理要求对服务不到位、口碑差的机构实行淘汰。
为实现管办“分离化”,新区建立医保部门主导、护理机构服务、三方机构评估的“三方共为”管理机制,推动有为医保与有效市场的深度融合。
为实现监管“常态化”,新区建立常态化监管和智能化监管并重的多维度监管体系,将服务对象的整个服务链条全部纳入监管,并常态化开展日常抽查、专项稽查、全面检查等行动,促进新区康养产业规范有序发展。
下一步,区医保局将进一步健全完善长护险制度体系,提升照护水平,引导培育更多机构投身医养康护事业,为试点工作提供更多生动的改革样本,为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医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