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关注

04版:关注

05版:城事

06版:镇街

07版:镇街

08版:教育

驻区高校获批2个省级未来技术学院、新增15个本科专业

人才先行,竞跑“未来赛道”

青岛西海岸报      2024年03月21日     

2024年03月21日 08版:教育

  □本报记者 丁一 本报通讯员任波 程然
  
  日前,省教育厅等5部门公布山东省未来技术学院和专业特色学院建设遴选结果。其中未来技术学院共有9个,西海岸新区驻区高校占据2席,分别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能源未来技术学院、山东科技大学测绘与空间信息未来技术学院。
  近年来,西海岸新区驻区高校加速布局“未来产业”,培养前瞻性人才,在强化自身专业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建设未来技术学院、新增本科专业等举措,紧密对接新区重点产业,匹配城市发展战略,从而为新区提供更多人才储备与支撑,以产教融合赋能新区高质量发展。
  布局未来产业方向
  培养一流科技人才
  据了解,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能源未来技术学院于2021年启动建设,依托2022、2023级油气地学类、石油工程类本研一体班进行育人新模式探索,研究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将在2024级开始正式招生培养。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本研一体化班石油类大四学生刘泽宇,大二时便进入齐宁教授课题组,提前接触研究生科研工作。得益于该校“本研一体化”贯通培养优势,刘泽宇计划继续在本校攻读博士学位,未来将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目标,更好服务国家能源发展战略。
  能源未来技术学院聚焦能源勘探、能源开发两个未来技术方向,按照实体二级学院建设,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刘泽宇所选专业正是其中之一。
  以未来10-15年能源领域发展场景为基准,能源未来技术学院前瞻性布局,推进学科、学位点、专业一体化建设,建设油气勘探开发学科群,积极探索微专业、双学士学位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能源+人工智能”实验班,设置智能探测、智能油气工程、智能管网研究生培养新方向,建好新兴专业,打造未来技术人才培养生态。
  石油工程学院副院长齐宁告诉记者:“学院围绕国家能源战略和石油学科‘一流’人才培养目标,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能够预见和把握能源勘探开发领域未来技术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对接未来发展需求
  抢占前沿技术高地
  高校建设未来技术学院,就是充分发挥各自学科优势,做好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前瞻性和战略性培养,这也为新区抢占发展先机带来了新机遇。
  “测绘与空间信息未来技术学院依据国家海洋战略要求,发挥山东省海洋资源优势,培养顶尖海洋科技领军人才,同时探索未来海洋智能时空信息技术前沿问题,攻关突破深海高精度定位与时空大数据智能处理等‘卡脖子’技术难题,赋能山东海洋经济发展,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实施。”山东科技大学测绘与空间信息学院党委书记范俊峰介绍。
  据悉,该校测绘与空间信息未来技术学院依托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测绘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控制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自设的海洋技术与装备交叉学科博士点,建设国内一流的面向现代海洋智能信息处理产业的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实际需求的对接。
  “学院针对海洋时空信息人才缺口,打破学科壁垒,实现时空信息、人工智能和海洋装备等跨学科知识融合,引领海洋智能时空信息未来技术发展。”范俊峰介绍道,学院依托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科教融合创新平台,探索科教融合创新育人新模式,将最新科技成果、前沿科学技术和育人方法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目前,学院与青岛瑞源集团共建“睿飞无人机培训学校”,联合开发无人机课程并举办相关培训、比赛等,校企合作共同引领无人机驾驶员培训从前沿理论到技术应用,探索出创新领军人才和产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时孵化了青岛秀山移动测量、青岛星科瑞升信息科技等高新技术企业5家,涵盖测绘、地信、遥感等专业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瞄准未来产业趋势
  新增特色本科专业
  3月19日,教育部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共增设、调整专业点1719个。驻区高校中,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新增人工智能专业,山东科技大学新增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供应链管理2个专业,青岛理工大学新增商务英语、机械电子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5个专业,青岛滨海学院新增数字经济、汉语言文学、智能医学工程、音乐教育、美术学5个专业,青岛黄海学院新增汉语言文学、虚拟现实技术2个专业。这些新增的本科专业,既强化了驻区高校专业特色,又将为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人才储备。
  新专业的设置往往与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紧密相关。一方面通过培养具备新技能、新知识的人才,为区域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另一方面,高校可与企业、研究所等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和技术创新。这种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山东科技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掌握新能源转换与利用原理、新能源装置及系统运行技术,能够从事新能源技术相关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等工作的综合型人才及适应新工科要求的高级技术精英。2023年,该专业以拟申报专业获批青岛市在青高校产教融合示范专业。目前,该校在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与多家新区企业开展了合作。“学院将聚焦氢能产业、光伏行业、新能源发电等,突出专业特色优势,助力新区能源结构优化,推动新区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新区培养新能源领域的‘高精尖缺’人才。”山东科技大学储能学院院长卢晓介绍。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扩大,从事新能源汽车生产、服务等行业人员缺口将不断增大。青岛理工大学打造以“新能源整车”为专业核心,以“人车路云协同”“智能座舱与轻量化设计”“电池安全管理与性能调控”为特色教育增长极,以“关键材料”“基础设施”“云端平台”“通信协议”“大数据机器学习”为支撑点的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学校还依托该专业建设实训基地,为企业举办新能源汽车维修实用技术培训班,做好新能源汽车行业从业人员培训、企业派驻交流等服务。
  虚拟现实技术是引领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推进虚拟现实产业链条化、集群化发展,是新区重点发力的赛道之一。青岛黄海学院虚拟现实技术专业计划于今年招生。“虚拟现实技术专业将与学校原有的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组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为区域经济发展赋能增效,提供优质人才储备。”青岛黄海学院副校长梁忠环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