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岁月
青岛西海岸报
2024年11月08日
□侃友
地瓜又称红薯,植物学上的名称是甘薯。它皮薄、个大、肉厚且富含糖分,深受农民喜爱,在粮食金贵的年代,地瓜作为主力军为填充胃肠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生产队时刨地瓜,先把瓜蔓儿从根部斩断,然后拖出抱到地边,把地清出来,社员们一人负责一根地瓜岭,抡䦆头往外刨。另一组社员把刨出的地瓜拾成一堆堆的,拿提篮运到地头堆成大堆。整块地刨完后,队长让人支起公平牌大磅,会计记账,开始抓阄分地瓜。
分地瓜时,大家都抻着脖子竖着耳朵等着叫号,巴望会计先抓到自己家的号。一叫到名儿,赶紧往磅上的偏篓里拾,称好斤数,会计记上,司磅员抬到一边将地瓜倒出,本主就往网包里装,装满后勒紧绳口抬到小车上各回各家。地瓜运回家后赶紧洗干净,吃完饭就开始擦瓜干和瓜丝。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此时此刻,家家户户都在擦地瓜,村里一片“刷刷”声,辛苦了一天的人们把当天分的地瓜擦成瓜干和瓜丝,而且每片瓜干还要切一道小口,好挂在屋檐下的废旧渔网上便于晾晒。第二天一大早,把瓜丝推到队里分的一小块场院上均匀撒开,等出日头晒着,下午放工后再打扫起来推回家。第三天晒时,把新擦的瓜丝薄悠悠地撒开,前一天的厚墩墩地铺开。此时,老天也给力,恩赐了“秋高气爽”的好天气,日头晒着,小风吹着,让庄户人早点晒干瓜丝瓜干好入囤。
另外,房顶也是晒瓜丝的好地方。大人挎着提篮踩着梯子到檐瓦处,把瓜丝均匀地扬在瓦上,由于瓦利水,加上瓦晒热后焙着瓜丝,且通风条件好,瓜丝干得格外快。那时,上屋扫瓜丝是孩子们的拿手好戏,把绳子绑浮台上,上屋后拴腰上当安全带使。刚开始做这个时,大家战战兢兢如幼儿蹒跚学步,当时大人拿孩子当鸡鸭鹅散养,所以看到这场景也不担心。时间长了,孩子们踩着脊瓦如履平地,一边哼着《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边往下扫瓜丝,地上有孩子拿篷布或塑料布接着,也算帮大人分忧了。
由于地瓜不是主粮,大人们晒不多,煮熟的地瓜被切片晒瓦上,占场地很小,好像报纸上的寻物启事一样偏安一隅。那时的熟瓜干可是孩子们的硬通货,一叶瓜干可换一本小人书看。一整个小地瓜晒出的成品叫大软枣,一半软枣可换两本小人书看,并且还可带回家复习一晚;一个大软枣可换一次值日。
如今的人们到了饭点不觉饿,以前正好相反,那时的孩子放学后第一件事便是直奔饭橱找东西吃。馒头没有、饼子稀罕,唯有地瓜产品管够。大家要么掐一摞地瓜干狼吞虎咽,要么拿一把地瓜面吃得津津有味。
如今,生活好了,偶尔买俩地瓜擦丝馇饭喝,孩子们尝了一碗后羡慕地说,你们儿时净吃好东西,也不常给俺做。我语重心长地说:“伙计,你比我四十年前还要天真。你奶奶说过以前村里来俩铁匠,晌午吃饭时一人拿一个小钵吃瓜丝净往嘴里扒啦,吃得满头大汗,那叫一个香。一个小孩见了回家非叫大人闷瓜丝,结果吃了半碗放下筷子问‘你们做的咋不香呢?’唉!要是让你顿顿吃瓜丝,两天不到就蹿没影了!”
再见了,地瓜岁月。现在,已经作为餐桌点缀的地瓜提醒我们,要格外珍惜今天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