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卫生监管装上“千里眼”
新区“智慧卫监”全天候实时监测,让卫生安全隐患无处遁形
青岛西海岸报
2024年03月11日
□本报记者 陈蔚 本报通讯员 张振双
某公共场所泳池水消毒不达标、某医疗机构消毒情况异常、某医疗机构关键区域高频人员异常……在西海岸新区卫生健康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一块智慧大屏上信息含量极大。这块智慧大屏就是新区“卫生监管综合执法平台”(以下简称“智慧卫监”)系统终端,它能对不合规情况自动发出“预警”,执法人员不用去现场就能实现全天候实时监测。
截至目前,“智慧卫监”已覆盖全区医疗机构1497家,存在职业病危害企业1700余家,公共卫生、生活饮用水、餐饮具集中消毒等重点企业46家。有了“智慧卫监”,不仅执法办案效率提高了,很多卫生健康安全隐患也被扼杀在了萌芽状态,新区卫生健康环境变得更加安全。
“千里眼”随时盯防
“‘智慧卫监’分为医疗卫生、公共场所卫生、职业卫生等9大板块,以及医疗废弃物处置监督追溯系统、微小气候电子监测系统、二次供水水质监测系统等15个系统。”区卫生健康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工作人员马洪敏介绍,这15个系统可对承担重大活动的公共场所二次供水、游泳池水水质,重点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处置,餐饮具集中消毒企业消毒效果,部分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等进行全天候实时监测,节约了卫生监督资源,降低了执法成本,增加了执法透明度,实现了智慧监管、数字赋能。
说着,马洪敏点击医疗卫生板块中的医疗卫生执业管理系统,大屏幕上便出现了实时监控画面。“这些画面对应的是手术室等重点区域的医务人员入口,通过人脸识别,判断出进入重点区域的医务人员是否具有执业资质。”马洪敏说,如果没有执业资质的人员长时间多次逗留,系统便会给执法人员和医疗机构发出“预警”。执法人员将第一时间对涉事医疗机构进行问询并出具卫生监督意见书,形成闭环监管。
“大小检”确保准确
“智慧卫监”实时运转,怎么保证其数据的准确性?这就需要对各医疗机构、企业的监测设备进行定期“体检”。3月7日,记者跟随“智慧卫监”系统维护工程师赵沄来到青岛东方影都融创万达文华酒店,进行设备检测和维护。
在酒店的生活用水泵房,记者看到里面矗立着两个有效容积180立方米的生活水箱。赵沄与同事来到位于两个生活水箱中间的二次供水水质监测设备旁,查看设备上的数据记录,然后用标准溶液对设备进行标准化设定。只见他拿出一个塑料杯到设备前接了半杯“样水”,用洗液枪将样水抽至检测瓶内,再将检测瓶放到随身携带的便携式水质多参数检测仪上进行检测。“便携式水质多参数检测仪能够通过光谱法测定检测瓶中‘样水’的余氯、pH值等参数。”赵沄说,水质监测设备使用一段时间以后,会有数据漂移的情况发生,每月一次的运维保养能够使监测的数据更准确。
“我们每月进行一次‘小检’,每两月进行一次‘大检’,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赵沄表示。
“云指导”提升效率
“去二号车间的3号生产线工位上检查一下噪音防护装备。”区卫生健康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党总支委员李金星用话筒与正在某企业进行职业卫生检查的执法人员通话。
“‘智慧卫监’指挥调度平台可以和一线执法人员的执法装备进行连接,能够通过终端大屏实时查看执法现场状况,并全程记录。”李金星介绍,大队共为一线执法人员配备执法记录仪、电话卡、蓝牙耳机等执法装备36套。
“从前,对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检查都靠我们的执法人员挨家挨户上门检查,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李金星说,毕竟执法人员数量有限,不能保证对每家企业的每个岗位进行检查,“智慧卫监”上线后,执法效率大幅提升。
截至目前,区卫生健康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通过“智慧卫监”开展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2927户次,上传自查报告2872户次,下达指导性监督意见书2038户次,上传整改报告203户次;开展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分类871户次。